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柔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柔痓

病名

  1. 病因病機
    柔痓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素問·氣厥論》,其病機主要涉及肺熱傳腎,導致腎陰虧耗、筋骨失養。原文載:「肺熱移於腎,傳為柔痓。」王冰注釋指出:「柔,謂筋柔而無力;痓,謂骨痓而不隨。」意指肺熱內蘊,下傳於腎,腎主骨生髓,熱邪耗傷腎陰,髓海不足,故骨骼強直而活動不利;同時,筋脈失於濡潤,則表現為肢體軟弱無力,形成「骨強筋柔」之態。此證多見於熱病後期或久病陰虛者,屬虛熱為患。
  2. 與柔痙之關係
    《金匱要略·痙濕暍病脈證治》中提及「柔痙」,後世醫家認為「柔痓」與「柔痙」相通。柔痙屬痙病之一,以項背強急、汗出惡風為特徵,病機多因津液虧損、筋脈失養,或外感風邪兼內傷陰液所致。兩者雖名稱相近,但柔痓更強調肺腎熱傳導致的筋骨失調,而柔痙則偏重外感與津傷並見之證。
  3. 臨床表現
    患者可見肢體痿軟無力,骨骼僵硬或活動受限,或伴有低熱、盜汗、口乾咽燥等陰虛內熱之象。舌質多紅而少津,脈細數。此證與「痿證」部分相似,但痿證以肌肉萎縮無力為主,柔痓則兼見骨強不隨。
  4. 治法與方藥
    治療以滋陰清熱、柔筋壯骨為主。可參考《素問》病機,選用滋腎清肺之品,如六味地黃丸加減,或配合清熱息風藥物。若屬柔痙範疇,則可依《金匱要略》用栝蔞桂枝湯(栝蔞根、桂枝、芍藥等)生津解肌。
  5. 古籍延伸
    除《內經》與《金匱》外,後世醫家如張景岳於《類經》中進一步闡釋「痓」為「筋病」,強調熱邪傷陰對經絡的影響,補充了虛風內動之病機,為柔痓的辨治提供更多理論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