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柔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柔風

病名
柔風為中醫風病之一,因氣血虛弱,風邪乘虛內侵,導致陰陽失調而發病。其特點在於風邪同時影響表裏,陽分受邪則皮膚弛緩,陰分受邪則腹內拘急,形成外緩內急之證候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兩虛:患者素體氣血不足,營衛失和,腠理不固,風邪易襲。
  2. 風邪入中:風為百病之長,虛弱之際,風邪乘虛侵入,或夾寒、夾濕,留滯於經絡肌腠,進一步內犯臟腑。
  3. 陰陽失調:風邪客於陽分(肌表)則衛外不固,皮膚緩縱;客於陰分(裏腹)則氣血凝澀,腹里拘急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陽分見證:皮膚鬆弛無力,肌肉懈怠,四肢緩弱難以收持。
  • 陰分見證:腹內拘急緊縮,甚則難以挺直腰背,呈「裏急不能仰」之態。
  • 整體特徵:四肢活動不利,兼見氣短乏力、面色少華等氣血虛象。

治法與方藥
補益氣血、祛風通絡為主,兼調陰陽:

  • 代表方劑
    • 獨活葛根湯(《諸病源候論》):獨活祛風勝濕,葛根升津舒筋,配伍當歸、白芍養血和營,佐以黃耆補氣固表,共奏調和營衛、緩急解拘之效。
    • 八珍湯加減:若氣血虛甚,可合八珍湯(四君+四物)補益根基,再加防風、秦艽等風藥輕宣透邪。
  • 針灸取穴:足三里、氣海調補氣血;陽陵泉、合谷疏風通絡;腹急者加刺中脘、天樞以緩裏急。

古籍考據
《諸病源候論·風病諸候》明確指出:「血氣俱虛,風邪併入……柔風之狀,四肢不能收,里急不能仰。」此論不僅定義柔風之病機,亦揭示其與一般中風偏枯之別,後世醫家多據此辨治虛中夾風之證。

鑒別要點

  • 與痿證相區別:痿證多因肺熱葉焦或濕熱浸淫,以肢體萎弱不用為主,無腹裏拘急。
  • 與痙病相區別:痙病以項背強直、角弓反張為特徵,柔風雖裏急但無抽搐剛勁之象。

柔風一證,臨床雖不常見,然其病機凸顯中醫「邪乘虛入」及「陰陽同病」之理論特色,治法亦體現「扶正祛邪」與「標本兼顧」之辨證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