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柔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柔肝

柔肝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亦稱「養肝」,屬滋補肝陰、養益肝血之法,主要針對肝陰虛與肝血不足之證。肝為剛臟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,然其生理特性需以柔潤為本,故《類證治裁》云:「肝為剛臟,職司疏洩,用藥不宜剛而宜柔,不宜伐而宜和。」此即「肝以柔為補」之理論依據。

病因病機

肝陰與肝血虧虛,多因久病耗傷、情志過極化火傷陰,或腎陰不足未能滋養肝木所致。肝主藏血,開竅於目,其華在爪,陰血不足則失於濡潤,導致虛風內動或筋脈失養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頭目失養:視力減退、兩眼乾澀、夜盲、頭暈耳鳴。
  • 神魂不寧:睡眠淺而易醒、多夢紛紜。
  • 津液不足:口乾咽燥、舌紅少津。
  • 筋脈失濡:肢體麻木、筋脈拘急,或爪甲枯槁。
  • 脈象:弦細或細數,舌質偏紅、少苔。

常用藥物與方劑

柔肝法以滋陰養血、柔潤息風為核心,常用藥物多屬甘酸滋膩之品,以順應肝性:

  • 養血柔肝:當歸、白芍、熟地黃、何首烏。
  • 滋補肝腎:枸杞子、女貞子、旱蓮草、桑椹子。
  • 經典方劑
    • 一貫煎(《續名醫類案》):北沙參、麥冬、當歸、生地黃、枸杞子、川楝子,主治肝陰不足兼氣鬱。
    • 補肝湯(《醫宗金鑒》):當歸、白芍、川芎、熟地、酸棗仁、木瓜、甘草,用於肝血虛之筋脈拘急。

治法特點

柔肝法強調「體陰用陽」之肝臟特性,避用辛燥升散之藥(如柴胡、香附過量恐耗陰),轉以酸甘化陰、滋水涵木為策略。若兼肝氣鬱滯,可佐少量疏肝藥(如玫瑰花、佛手),然需以滋養為本,以防劫傷肝陰。

與相關治法區別

  • 疏肝:針對肝氣鬱結,用柴胡、香附等,偏重調暢氣機。
  • 清肝:適用肝火上炎,如黃芩、梔子瀉火。
  • 柔肝:專注陰血虧虛,以潤養為先,標本兼顧。
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治肝實脾」「滋腎養肝」的整體觀,透過調養陰血以恢復肝之柔和條達本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