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柔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柔汗,又稱油汗,為中醫典籍中記載的一種特殊汗出表現,屬「冷汗」範疇。其特徵為汗液質地黏膩如油,觸之涼冷,多伴隨氣血陰陽失調或臟腑功能衰竭之危重證候,臨床視為病情深重的徵兆之一。
中醫典籍溯源
《傷寒論·辨脈法》明確記載:「環口黧黑,柔汗發黃者,此為脾絕也。」此處描述「柔汗」與面色黧黑、身目發黃並見,提示脾氣衰敗、津液外泄之「脾絕」危象。張仲景以汗質與伴隨症狀結合,揭示臟腑氣機敗壞的病機層次,成為後世辨識柔汗的重要依據。
病機與證候特點
- 陽氣暴脫:
柔汗常見於亡陽證,因元陽衰微,固攝失司,津液隨陽氣外越而成。汗出冷黏如油,多伴四肢厥逆、脈微欲絕,屬「陰寒內盛,格陽於外」之險候,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述「冷汗如珠陽欲脫」。 - 脾腎陽虛:
脾主運化水濕,腎主溫煦固攝。若脾腎陽虛,水穀精微不化反為濕濁,隨汗外溢則成油汗。此類患者常見脘腹冷痛、下利清穀,舌淡胖苔滑,反映陽虛濕濁內蘊之象。 - 濕熱熏蒸:
濕熱鬱蒸於內,迫津外泄,亦可見汗出黏膩,然此屬實證,多伴身熱不揚、口苦尿赤,與虛證柔汗之涼冷質地有別,需結合四診詳辨。
與相關汗證鑑別
- 戰汗:外感熱病中邪正相爭所致,汗後熱退脈靜為佳兆,與柔汗之虛衰本質不同。
- 絕汗:陰陽離決時汗出如珠,多兼喘促神昏,屬柔汗之極重表現。
- 自汗/盜汗:自汗多氣虛,盜汗多陰虛,汗質清稀,無黏膩如油之特徵。
理論延伸
清代《臨證指南醫案》提出「汗為心液,陽氣所化」,柔汗本質是陽氣失於溫煦與固攝雙重失常的表現。從經絡角度論,手少陰心經與足太陰脾經氣血衰竭,常致汗液化生與輸布紊亂,形成黏膩冷汗。此外,三焦氣化失司,水液代謝障礙,亦為柔汗形成的重要病機環節。
柔汗作為中醫診斷學中的特殊體徵,其辨證價值在於透過汗液性狀,揭示臟腑氣血陰陽的病理變化,尤其對判斷疾病預後具有重要意義。歷代醫家對其機理的闡釋,充分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的診法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