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柔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柔痙

病名
柔痙為痙病之一種,特徵為發病時伴有汗出,又稱「柔痓」。此病名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痙濕暍病脈證治》,與「剛痙」(無汗而惡寒)相對,屬太陽病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風邪,營衛失調:風邪侵襲太陽經,衛氣不固,腠理疏鬆,故見汗出;風邪化燥傷津,筋脈失養,導致拘急抽搐。
  2. 濕熱內蘊:暑季感受濕熱之邪,濕性黏滯,阻遏氣機,熱邪傷津,筋脈失潤,發為柔痙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身熱汗出、頸項強急、頭搖口噤、手足抽搐,甚則角弓反張。
  • 脈象:脈沈遲(因津液不足,脈道失充)。
  • 兼症:若因濕熱所致,可見身體重著、肢節拘攣、汗出而熱不退。

證型與治法

  1. 風邪傷營證

    • 方藥:栝樓桂枝湯(《金匱要略》加減)
      • 組成:栝樓根(天花粉)、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。
      • 方義:栝樓根生津潤燥,桂枝湯調和營衛,解肌祛風,共奏滋陰解痙之效。
  2. 濕熱阻絡證

    • 方藥:白術苡仁湯(《醫醇剩義》)
      • 組成:白術、薏苡仁、茯苓、滑石、通草等。
      • 方義:白術健脾燥濕,薏苡仁清熱利濕,佐以通草、滑石滲濕泄熱,使濕去熱清,筋脈得舒。

與剛痙之鑒別

  • 柔痙:汗出、不惡寒,屬風邪偏勝,津傷筋急。
  • 剛痙:無汗、惡寒,屬寒邪偏勝,表實閉鬱。

相關古籍論述

  • 《金匱要略》:「太陽病,發熱汗出,而不惡寒,名曰柔痓。」強調汗出為辨證關鍵。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指出柔痙「風性疏泄,故汗出」,治法當以滋液熄風為主。

備考
柔痙與現代醫學之「熱性痙攣」、「電解質失衡所致肌肉抽搐」有部分相似,但中醫辨證更重整體病機與氣血津液之調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