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柔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柔痰

病名,指痰液稀薄如涎者,屬中醫痰證之一,見於《雜病源流犀燭·痰飲源流》。此證多因脾虛失運,水濕不化,聚而生痰所致。

病因病機
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氣虛弱,運化失常,則水濕內停,凝聚成痰。此類痰質地清稀,流動性強,故稱「柔痰」,與質地稠黏之「燥痰」或「頑痰」有別。其病機核心在於脾虛濕盛,痰濕上泛,或留滯經絡,影響氣機升降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多見痰液稀薄,色白量多,易咳出,或伴有口中黏膩、胸悶脘痞、食欲不振、肢體困重等脾虛濕困之象。舌質淡胖,舌苔白滑或膩,脈多濡緩。

治法方藥
治療以健脾益氣、化痰滲濕為主,方選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所載「參術健脾丸」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等),此方重在補脾益氣,佐以燥濕化痰。若兼氣滯者,可加陳皮、半夏理氣化痰;若濕邪偏重,可配伍蒼朮、厚朴以增強燥濕之力。

相關理論延伸
柔痰屬「濕痰」範疇,與五痰分類(風痰、熱痰、濕痰、燥痰、寒痰)中的「濕痰」相通。清代醫家沈金鰲進一步闡述痰證與臟腑關係,強調「脾為生痰之源,肺為貯痰之器」,故治痰需調理脾肺,標本兼顧。

鑑別診斷
需與「寒痰」(痰白清冷,兼畏寒肢冷)、「熱痰」(痰黃稠黏,兼身熱口苦)等證型區別。柔痰之關鍵在於痰質稀涎與脾虛之象並見,臨床辨證時尤重舌脈與痰液性狀。

文獻溯源
除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外,元代朱震亨《丹溪心法》亦提及「濕痰」治法,主張「實脾土,燥脾濕」,與柔痰治療思路相合,可互為參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