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不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齒不生,即齒遲,出《諸病源候論》。系指小兒發育至一定時期牙齒未生的病證。為五遲之一,其病因,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二認為:「齒者由骨之所終,髓之所養,稟氣不足則髓不能充於骨,故齒久不生。」治宜補腎填精,方用腎氣丸加減。
齒不生,又稱齒遲,是指小兒在一定時期牙齒未生的病證。為五遲之一,五遲是指小兒發育遲緩的五種病證,即齒遲、發遲、立遲、行遲、語遲。齒遲是指小兒在七歲前牙齒未生,或生而不齊,或生而不堅。
齒不生多由腎精不足所致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曰:「齒者由骨之所終,髓之所養,稟氣不足則髓不能充於骨,故齒久不生。」腎主骨生髓,齒為骨之餘,腎精不足,則髓不能充於骨,故牙齒不能生長。
齒不生可見於腎虛、脾虛、肝鬱等證。腎虛者,可見牙齒稀疏、牙齒鬆動、牙齒疼痛等症;脾虛者,可見牙齒發黃、牙齒鬆動、牙齒疼痛等症;肝鬱者,可見牙齒發黑、牙齒鬆動、牙齒疼痛等症。
齒不生應根據不同證候予以治療。腎虛者,可用六味地黃丸加減;脾虛者,可用補中益氣湯加減;肝鬱者,可用逍遙散加減。
齒不生是一種可治癒的疾病,只要及早治療,一般都能取得良好的療效。
以下是《諸病源候論》中關於齒不生的原文:
齒遲者,小兒七歲前,齒不生,或生而不齊,或生而不堅,皆屬於腎虛。腎主骨生髓,髓之所養,稟氣不足則髓不能充於骨,故齒久不生。治宜補腎填精,方用腎氣丸加減。
腎氣丸組成:熟地黃、山藥、山茱萸、茯苓、澤瀉、丹皮、桂枝、附子。
功效:補腎填精,固精止遺。
主治:腎虛精虧,腰膝酸軟,遺精早泄,耳鳴耳聾,齒不生。
用法用量:水煎服,每日1劑。
注意事項:陰虛火旺者慎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