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崩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崩砂

崩砂為中醫兒科病證之一,屬「腎疳五證」範疇,首見於宋代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。此證與「牙疳」關係密切,多因小兒先天腎氣不足,或後天調養失宜,導致虛火上炎、熱毒蘊結於齒齦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腎虛火炎:小兒腎陰虧虛,陰不制陽,虛火循經上灼齒齦,致牙齦腐潰。
  2. 脾胃積熱:過食肥甘厚味,脾胃積熱化火,上攻口腔,腐蝕牙齦血肉。
  3. 外感熱毒:外邪侵襲,與內熱相搏,蘊結成毒,發為潰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牙齦潰爛:齒齦紅腫糜爛,嚴重時可見血肉分離,狀如砂石崩解,故名「崩砂」。
  • 口臭流涎:口腔穢濁氣味明顯,伴隨唾液黏稠或帶血。
  • 齒牙鬆動:久病者牙根暴露,牙齒搖動不固,甚則脫落。
  • 全身症狀:或見形瘦潮熱、煩躁啼哭、小便短赤等腎陰虧虛或脾胃熱盛之象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腎虛火旺證
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涼血解毒。
    • 方藥:選用《醫宗金鑑》之「六味地黃丸」合「玉女煎」加減,酌加知母、黃柏、玄參等。
  2. 脾胃實熱證

    • 治法:清胃瀉火,解毒斂瘡。
    • 方藥:以「清胃散」為主方,配合黃連解毒湯,加石膏、升麻等。
  3. 熱毒熾盛證

    • 治法:清熱解毒,祛腐生肌。
    • 方藥:外用「錫類散」或「冰硼散」吹患處,內服「五味消毒飲」合「犀角地黃湯」。

古籍參考
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指出,腎疳多因「胎稟不足,調護失宜」,並強調「疳疾上攻」可致齒齦腐壞。《外科正宗》亦載:「牙疳初起,齒齦紫黑,臭水淋漓,甚則穿腮破唇」,與崩砂症狀相類,可互參辨治。

此證需與一般「口瘡」、「牙宣」鑑別,其特點在於病位深及牙齦本質,且多與腎、脾胃功能失調相關,治療當標本兼顧,內外並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