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揉大腳趾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揉大腳趾法

揉大腳趾法為中醫小兒推拿手法之一,記載於明代楊繼洲所著《針灸大成·諸穴治法》:「驚,揉大腳趾,捏中腳趾甲少許。」此法主要運用於小兒驚風、夜啼、心神不寧等症,透過刺激足部經絡與穴位,調和氣血,安定神志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大腳趾與人體肝、脾二經關係密切。

  1. 足厥陰肝經:起於大腳趾外側(大敦穴),肝主疏泄,與情志調暢相關。揉大腳趾可疏肝理氣,緩解小兒因肝風內動所致之驚惕不安。
  2. 足太陰脾經:行經大腳趾內側(隱白穴),脾主運化,為氣血生化之源。刺激此處可健脾和胃,改善消化不良或夜臥不寧。

此外,大腳趾根部內側(太白穴)為脾經原穴,外側(大敦穴)為肝經井穴,揉按此二穴能調節肝脾功能,平衡陰陽。

操作要點

  1. 手法:以拇指指腹輕柔按揉大腳趾,或配合捏法刺激趾甲根部(如中腳趾甲少許),力道需均勻和緩,以小兒耐受為度。
  2. 方向:順時針揉動可補脾益氣,逆時針揉動則偏於疏肝解鬱,臨床可依證型調整。
  3. 配伍:常與掐人中、清心經等手法並用,以增強鎮驚安神之效。

臨床應用

此法多用於小兒急慢驚風、睡眠障礙或脾胃虛弱之症。中醫認為「驚則氣亂」,揉大腳趾能引氣下行,使神魂歸位。若兼見熱象,可配合推天河水;若屬虛寒,則加揉足三里以溫補中焦。

揉大腳趾法體現中醫「上病下治」的整體觀念,透過足部反射調理全身,簡便易行,為傳統小兒推拿之重要技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