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揉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揉法
揉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指以手指指腹、手掌掌面或特定部位輕按於治療區域,帶動皮下組織作輕柔緩和的環形或螺旋式轉動。此手法強調「柔中帶勁」,力道需均勻滲透,使作用層次介於皮膚與肌肉之間,既能刺激經絡氣血,又不致過度摩擦體表。
操作要領
- 接觸部位:依施術部位選用拇指指腹、魚際(大魚際或小魚際)、掌根或肘尖,如面部多用指腹,腰背部則適配掌根。
- 力度控制:以「皮動肉不動」為原則,帶動皮下組織如棉絮般緩慢迴旋,避免粗暴按壓或僅摩擦表皮。古典醫籍《釐正按摩要術》言:「揉以和之……宜輕宜緩,繞於其上也」,強調手法需連貫綿長。
- 方向與節奏:順時針揉動偏重補益,逆時針多用于瀉實;速度以每分鐘60-80圈為宜,配合患者呼吸調節力道深淺。
作用機理
揉法屬「動摩」範疇,由靜態的摩法演變而來,其效應結合了力學刺激與經絡調控:
- 氣血運行:通過局部旋轉摩擦,促進營衛之氣流通,化解「氣滯血瘀」。《保赤推拿法》指出「不離其處而旋轉之」,正是透過持續的微動刺激,改善經穴氣血滯澀。
- 筋絡調和:對肌肉筋膜層的溫和牽拉可鬆解拘急,尤其適用於「筋結」或「痺瘍」(軟組織黏連),達到「活筋絡」之效。
- 臟腑聯動:透過特定穴位揉動(如中脘、關元)可間接調節腑氣升降,如《小兒推拿廣意》載揉腹之法能「通和上下,分理陰陽」。
臨床應用
- 外傷科:針對跌撲損傷初期之腫脹瘀血,以輕揉法散結消腫;陳舊性痺痛則配合深揉以鬆解黏連。
- 內科調理:循經取穴揉按,如足三里補脾胃、揉內關寬胸膈,適應「不通則痛」或「不榮則痛」之證。
- 兒科特色:小兒推拿中,揉法佔比極高,如「揉板門」消食導滯、「揉小天心」安神定驚,因小兒臟腑嬌嫩,此手法尤重「輕靈透達」。
揉法作為基礎手法,其核心在於「以柔致通」,透過綿密柔和的勁力滲透,實現「剛柔相濟」的治療效果,充分體現中醫「中和」的治療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