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揉臍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揉臍法
揉臍法為中醫小兒推拿之重要手法,首見於明代楊繼洲所著《針灸大成》卷十。此法以特定手法刺激小兒腹部特定穴位,主要作用於臍部及丹田區域,具有調理脾胃、止瀉固腸之功效。
歷史淵源與經典記載
《針灸大成》詳細記載其操作要領:「掐鬥肘畢,又以左大指按兒臍下丹田不動,以右大指周圍搓摩之,一往一來。」此處所述之「鬥肘」為小兒推拿特定穴位,位於肘關節處,先掐此穴再行揉臍,體現中醫推拿講究操作順序與經絡傳導之理念。
清代《幼科推拿秘書》進一步闡明其臨床應用,指出揉臍可「止瀉痢」,顯示此法主要用於治療小兒消化系統疾患,尤其腹瀉、痢疾等症。
操作技術詳解
正統揉臍法需雙手配合施術:
- 左手固定:以大拇指按壓於患兒臍下丹田穴(位於臍下三寸),保持穩定壓力
- 右手操作:以大拇指指腹沿臍周作環形搓摩,動作需輕柔均勻,遵循「一往一來」之節奏
- 力度控制:以皮膚微紅、患兒無明顯不適為度
- 操作方向:傳統多採順時針方向,符合「瀉法」原則
中醫理論基礎
從經絡學角度,臍部為神闕穴所在,屬任脈要穴,與五臟六腑均有密切聯繫。丹田則為先天精氣匯聚之處,揉臍法通過:
- 刺激神闕穴:調理脾胃氣機
- 按壓丹田:溫補元氣
- 環形搓摩:促進腹部氣血運行
此法符合「腹部如井」的推拿理論,通過局部刺激達到整體調節效果,尤其適用於小兒「脾常不足」的生理特點。
臨床應用與適應症
揉臍法主要適用於:
- 消化系統疾患:小兒泄瀉、痢疾、食積、腹脹
- 先天不足:發育遲緩、體質虛弱
- 氣機失調:腹痛、腸鳴
其作用機制在於:
- 促進脾胃運化功能
- 調節大腸傳導
- 溫養先天腎氣
- 疏通腹部經絡氣血
現代研究與發展
當代中醫推拿學對揉臍法有進一步發展:
- 結合解剖學:明確操作時應避開肝脾區域
- 手法分化:發展出「指揉」、「掌揉」等變法
- 應用擴展:不僅用於治療,亦用於保健
傳統揉臍法體現了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治療思想,通過體表刺激調節內臟功能,成為小兒推拿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