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揉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揉眼

揉眼為中醫導引養生動作之一,又稱「熨眼」,屬傳統眼部保健之法。其法以手掌摩擦生熱後,輕揉眼部,藉由溫熱刺激與經絡調理,達到疏通氣血、濡養目系之效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經絡聯繫
    眼與五臟六腑相通,尤與肝關係密切。《靈樞·大惑論》云:「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。」手三陽經(手太陽小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、手陽明大腸經)及足厥陰肝經皆循行於目周,揉眼可刺激這些經絡,調和臟腑氣血。
  2. 氣血濡養
    《飲膳正要》提及「兩手摩令熱,揉眼」,強調以溫熱之氣促進局部氣血運行。中醫認為「血得溫則行」,熱力能化解眼部滯氣,改善因氣血不暢導致的乾澀、疲勞。
  3. 津液潤澤
    揉眼可激發淚液分泌,符合中醫「液為陰津」之說。淚液屬五液之一,肝開竅於目,肝陰充足則目得潤養,此法間接調節肝陰,緩解目燥。

操作要點

  • 摩擦生熱:先將雙掌快速相摩至溫熱,避免直接以冷手觸目。
  • 輕緩按揉:以掌心或指腹輕貼眼瞼,順時針或逆時針緩揉,力度宜柔,忌重壓眼球。
  • 配合穴位:可兼按攢竹(膀胱經)、睛明(膀胱經)、瞳子髎(膽經)等眼周要穴,增強通絡效果。

歷史淵源
此法早見於元代《飲膳正要》,歸於「養生避忌」範疇,強調夜臥前施行,以助目力長久。後世導引術如「眼保健操」,亦融匯揉眼之理,結合穴位按壓,成系統護目之法。

揉眼不僅為日常保健之舉,亦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,通過外治導引調和內在氣機,維繫目明神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