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不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齒不固

證名,屬中醫齒科常見病證,指牙根鬆動、咀嚼無力之症,又稱「牙齒動搖」。其病機與腎、胃、氣血等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多見於虛證或本虛標實之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腎虛精虧
    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云:「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。」腎精充足則齒堅,若腎陰虧虛或腎陽不足,皆可致齒失濡養而鬆動,常見於年老體衰、房勞過度或久病耗傷者。
  2. 胃火上炎
    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齒齦,若過食辛辣厚味,胃火熾盛,上攻齒齦,灼傷絡脈,可致牙齦腫痛、牙齒鬆動,兼見口臭、便秘等實熱之象。
  3. 氣血不足
   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,若脾虛運化失職,氣血虧虛,齒齦失於濡養,則牙齒鬆動易脫,伴面色萎黃、乏力等症。
  4. 外邪侵襲
    風熱或風寒之邪客於齒齦,阻滯經絡,久則氣血運行不暢,亦可導致牙齒鬆動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腎陰虛型
    牙齒鬆動隱痛,牙齦微紅萎縮,伴腰膝痠軟、頭暈耳鳴、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宜滋陰降火,方用六味地黃丸加減。
  2. 腎陽虛型
    牙齒鬆動冷痛,咀嚼無力,畏寒肢冷,小便清長,舌淡苔白,脈沉弱。治宜溫補腎陽,方選右歸丸腎氣丸
  3. 胃火熾盛型
    牙齒鬆動伴牙齦紅腫疼痛,出血溢膿,口乾口臭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治宜清胃瀉火,方用清胃散玉女煎
  4. 氣血兩虛型
    牙齒鬆動,牙齦淡白,咀嚼乏力,面色蒼白,舌淡脈細弱。治宜益氣養血,方選八珍湯歸脾湯

中醫外治法

  1. 針灸
    取穴合谷、頰車、下關等,配合腎俞、太溪調補腎氣,或刺血胃經內庭以瀉火。
  2. 含漱方
    以細辛、升麻等煎湯漱口,可祛風清熱、固齒止痛。

齒不固一證,需辨明虛實,標本兼治,臨床尤重調理腎氣與脾胃功能,以固本培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