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肉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肉痹

病名,指患者雖能飲食,但四肢活動遲鈍、無力收持之症。首見於《素問·四時刺逆從論》:「太陽有餘,病肉痹寒中。」此病多因飲食不節,過食膏粱厚味,損傷脾氣所致。

病因病機
脾主肌肉,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以濡養四肢百骸。若脾虛失運,則肌肉失於濡養,表現為肌膚不榮、腠理疏鬆,外邪(如風寒暑濕)易乘虛而入,久滯不散,遂成肉痹。其特徵為患者雖能進食,但形體消瘦、氣血不充,四肢懈怠無力,動作遲緩,甚則難以自主活動。

證候表現

  1. 脾胃虛弱:食少納呆,或雖能食而形體不豐,面色萎黃。
  2. 肌肉失養:肢體懈怠,肌肉鬆軟無力,活動遲鈍。
  3. 外邪侵擾:若兼感風寒濕邪,可伴見肌肉酸痛、重著,或畏寒肢冷。

治療原則

  1. 調理脾胃:以健脾益氣為主,恢復運化功能,使氣血得充,肌肉得養。常用方如四君子湯、補中益氣湯加減。
  2. 祛邪通絡:若兼外邪,佐以祛風散寒、化濕通絡之品,如羌活勝濕湯、薏苡仁湯等。
  3. 起居調攝:強調飲食有節,避免過食肥甘厚味,並配合適當運動以助氣血流通。

相關鑑別
肉痹與肌痹(《素問·痹論》所載)相似,但肌痹多因風寒濕邪侵襲肌腠,以肌肉疼痛、僵硬為主症;肉痹則以脾虛肌肉失養為本,突出表現為無力、懈怠。二者病機有虛實之別,臨床需辨證施治。

肉痹之證,反映脾胃與肌肉的密切關係,治療上需標本兼顧,重在調理中焦,輔以祛邪,方能漸復其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