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肉蟲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肉蟲病

肉蟲病為中醫九蟲病之一,又名「肝蟲病」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九蟲病諸候》。其蟲體形態「狀如爛杏」,寄生人體後可導致「煩滿」之症,屬中醫蟲證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蟲病多因飲食不潔、脾胃虛弱,或濕熱內蘊,致蟲體孳生。肉蟲病具體與肝經關係密切,肝主疏泄,若肝氣鬱滯或濕熱下注,可為蟲體提供生存環境。蟲居體內,耗傷氣血,擾亂臟腑,故見煩悶、腹滿等症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常見胸脅脹滿、心煩易怒、口苦咽乾,或伴有腹部隱痛、食慾不振。蟲積日久,可進一步導致面色萎黃、形體消瘦等氣血虧虛之象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強調「令人煩滿」,反映蟲體擾動氣機,影響情志與消化功能。

中醫辨治

治療以「殺蟲驅邪」為主,輔以調理肝脾。傳統方藥可選:

  1. 烏梅丸:寒熱並用,安蛔止痛,適用於蟲病兼寒熱錯雜者。
  2. 化蟲丸:專攻殺蟲,針對蟲積腹痛。
  3. 疏肝理氣藥:如柴胡、鬱金,佐以黃連、梔子清熱,改善濕熱鬱滯病機。

與其他蟲病鑑別

九蟲病中,肉蟲與「赤蟲」、「蟯蟲」等有別:

  • 赤蟲:色赤如生肉,多見便血。
  • 蟯蟲:細小如線,肛門瘙癢為主。
    肉蟲特徵在於形似腐爛杏果,病位偏於肝經,症狀以氣機鬱滯為核心。

古籍補充

《千金要方》提及蟲病「因臟虛而動」,強調內虛為本;《醫宗金鑑》則載驅蟲需「辨寒熱虛實」,反映中醫治蟲重視整體辨證。肉蟲病之論述,體現了中醫對蟲證與臟腑關聯的細緻觀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