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肉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肉刺
病名。指腳趾間因長期受擠壓而生成之肉狀突起,又稱「雞眼」。此症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:「肉刺候,腳趾間生肉如刺,謂之肉刺。由著靴急,小趾相揩而生也。」其成因多與外力長期摩擦、壓迫有關,或因足骨畸形,使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皮膚失養,久而形成局限性增厚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肉刺之生,與局部經絡受阻、氣血凝滯密切相關。足部為三陰三陽經脈交會之處,若長期受外力擠壓,經脈氣血運行不暢,皮膚不得濡養,則局部角質增生,形成硬結。其形狀或圓或扁,根部深陷,頂端堅硬凸起,色呈淡黃或與肌膚相近,按之或有痛感,嚴重者步履難行。
臨床表現
肉刺多發於足底前端或腳趾受壓處,可單發或多發,大小不一。初期或無明顯不適,然隨硬結增厚,行走時壓迫周邊組織,則疼痛加劇。若未及時調治,可能因反覆摩擦而引發感染,或使局部氣血瘀滯更甚。
治療方法
中醫外治多以腐蝕、軟化為主,常用藥物如雞眼膏或千金散,敷貼患處以促其脫落。古籍亦載有艾灸之法,以溫通經絡、散結化瘀。若硬結過深,可施以手術剔除,然需注意避免傷及周圍健康組織。
預防與調護
根本之策在於消除致病之因,如選用寬鬆鞋襪、矯正足部畸形,或減少局部摩擦。此外,可配合活血化瘀之藥浴,如用紅花、桃仁等煎湯浸泡,以疏通經絡氣血,防其復發。
肉刺雖為小疾,然若忽視調治,恐影響日常行動,故宜早察早治,以保足部氣血暢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