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肉腠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肉腠

肉腠,又稱肌腠,為中醫解剖學及生理學中的重要概念,指肌肉組織間的紋理與間隙。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提及:「陷脈為痿,留連肉腠。」此處「肉腠」即描述邪氣滯留於肌肉紋理之間的病理狀態。

中醫理論中的定位
肉腠屬於「腠理」的範疇,與「皮腠」(皮膚紋理)相連,構成衛氣運行的通道。《黃帝內經》將腠理視為人體抵禦外邪的第一道屏障,其開闔功能受肺氣調節。若衛氣不固,外邪易由皮腠內傳至肉腠,引發痺證、痿證或濕滯等病症。

生理與病理關聯

  1. 氣血運行:肉腠為營衛氣血輸布之所,其通暢與否直接影響肌肉濡養。若氣滯血瘀或痰濕阻滯,可致肉腠壅塞,表現為局部腫脹、疼痛或麻木。
  2. 邪氣傳變:六淫之邪(如風、寒、濕)侵襲時,常循皮腠→肉腠→經脈的途徑深入,如《傷寒論》所述「太陽病」的傳變過程。
  3. 與臟腑關係:脾主肌肉,肉腠的豐盈與脾氣盛衰相關;肝主筋,協調肉腠的柔韌性。脾虛者肉腠疏鬆,易感濕邪;肝血不足則肉腠失潤,可見筋急拘攣。

經典文獻佐證

  • 《靈樞·壽夭剛柔》:「形充而大肉腠堅者定壽。」指出肉腠緻密與體質強健的關聯。
  • 《金匱要略》論及「風濕相搏」時,強調邪氣「滯於肉腠」,導致關節沉重疼痛,進一步印證其病理意義。

肉腠之說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形神一體」的思想,既是生理結構,亦為病邪傳變的關鍵層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