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肉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肉疸
肉疸為中醫病名,屬黃疸之一類,以「身面發黃、飲少、小便多而色白如泔」為主要證候。此病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黃病諸候》,列為「九疸」之一。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十進一步指出:「發於脾,則為肉疸」,強調其病機與脾胃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肉疸多因飲食不節、過度醉酒或勞倦內傷,導致脾胃運化失常,濕熱內蘊,久則瘀滯成疸。濕熱鬱蒸於中焦,脾失健運,津液輸布受阻,故見小便色白如米泔;濕熱上熏,則身面發黃;脾胃氣機壅滯,故雖口渴卻不欲多飲。
辨證要點
- 主症:皮膚及眼目黃染,色澤晦滯或鮮明(依濕熱偏重而異),小便頻多而色白濁如泔水,口乾但飲水量少。
- 兼症:脘腹痞滿、食欲不振、肢體困重,或伴有酒毒內傷之候(如舌苔厚膩、脈滑數)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清利濕熱、健脾化濁」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下:
- 寒水石散(《千金要方》):主以寒水石清熱利濕,佐以茯苓、白朮健脾滲濕,適用於濕熱偏盛者。
- 茵陳五苓散:若兼水濕內停,可合此方化氣行水,加強利尿退黃之效。
- 葛花解酲湯:若因酒毒傷脾,可加減此方以解酒化濕,調和脾胃。
與其他黃疸之鑒別
肉疸需與「穀疸」「酒疸」等相區別:
- 穀疸:因飲食不化,濕熱鬱結,症見食即頭眩、腹滿。
- 酒疸:因長期飲酒,濕熱酒毒內積,症見心中懊憹、鼻燥。
肉疸則以「小便白濁如泔」為特徵,病位偏重於脾。
古籍補充
《聖濟總錄·黃疸門》提及:「脾疸者,面色黃,身熱而煩,小便白。」可與肉疸互參,進一步佐證其與脾胃濕熱之關聯。此病若遷延不癒,可能轉為陰黃,需辨明虛實寒熱,隨證調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