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肉度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肉度
肉度為中醫古代人體量度單位之一,屬「五度」範疇,首見於《素問·方盛衰論》等典籍。其核心在於通過觀察人體形態、肌肉豐瘠及體質強弱等外在特徵,作為辨證論治之依據,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的診斷思想。
理論淵源
《靈樞·衛氣失常》進一步闡述肉度的應用,將形體肥壯者區分為三類:
- 脂人:肌肉鬆軟,身形豐腴而勻稱,多屬氣虛痰濕體質。
- 膏人:脂肪堆積明顯,尤其腰腹鬆垂,多與脾虛濕盛相關。
- 肉人:肌肉結實緊密,體格壯碩,此類人多陽氣充盛,或見於濕熱內蘊之證。
此分類反映中醫對體態與內在臟腑氣血關係的重視,強調「形氣相參」的辨證原則。
臨床意義
肉度不僅用於體質判別,亦與經絡氣血盛衰相聯。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肥貴人則膏粱之疾」,指出形體肥胖者易患痰濕、消渴等病;而肌肉消瘦者,多見於陰虛火旺或脾胃虛弱之證。透過肉度觀察,可輔助判斷正氣虛實、病邪性質,進而指導用藥與針灸補瀉。
與現代中醫的關聯
當代中醫體質學說承襲此概念,將肌肉狀態納入「九種體質」辨識要點。例如:
- 痰濕質:形體多膏脂,與《靈樞》之「膏人」相類。
- 氣虛質:肌肉鬆軟無力,近似「脂人」特徵。
- 濕熱質:肌肉緊實而面色油膩,部分表現與「肉人」相符。
肉度的運用,展現中醫「以象測藏」的整體觀,至今仍為體質調理與疾病防治的重要參考維度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