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肉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肉分,乃中醫解剖結構之名詞,指肌肉上之紋理,亦泛指肌肉與腠理之細微組織。《黃帝內經》中多處提及此概念,為經絡氣血運行與病理變化之重要基礎。

一、經典文獻之記載

  1. 《素問·氣穴論》
    「肉分之間,溪谷之會。」此言肉分為肌肉紋理間之縫隙,與「溪谷」(指較大之肌肉群間凹陷處)相連,共構氣血輸布之通道。
  2. 《靈樞·九針論》
    「令無得傷肉分。」強調針刺時需避開肉分,以免損傷肌肉紋理,影響氣機流通。

二、生理功能與中醫理論

  1. 氣血運行之通路
    肉分與腠理同屬「三焦通會元真之處」(《金匱要略》),為營衛氣血滲灌之所。其紋理疏密關係到衛氣之固密與汗液之調節。
  2. 與經筋、皮部之關聯
    肉分隸屬「經筋」系統,外連皮部,內接經脈。《類經》注云:「肉有分理,故曰肉分。」其結構影響經筋對肢體約束與運動之協調。

三、病理意義

  1. 外邪侵襲之門戶
    若肉分疏鬆,則風寒濕邪易由表入裏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述:「邪客於肌膚,滯於肉分,發為痺痛。」
  2. 痰瘀滯留之部位
    氣血不暢時,痰濕瘀血常積聚於肉分間隙,形成「結筋」或「積聚」,此與現代筋膜黏連理論有互通之處。

四、與現代醫學之對照

中醫「肉分」概念近似於現代解剖學之肌束膜(perimysium)與肌內膜(endomysium),然其更強調動態氣化功能。如《醫宗金鑑》所言:「肉分者,肌肉之紋理,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也。」

此概念於針灸、推拿治療中具指導意義,如「分刺法」即針對肉分間隙施術,以調節局部氣血。歷代醫家對肉分之闡釋,體現中醫「形氣合一」之整體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