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肉疙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肉疙瘩

肉疙瘩,又稱「鋸痕症」、「肉蜈蚣」、「瘢痕疙瘩」,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因外傷、燒傷、手術切口或癰疽瘡癤癒合後,局部組織異常增生所形成的瘢痕。此症多與患者特異體質相關,屬氣血瘀滯、經絡阻滯之證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肉疙瘩的形成與「瘀血凝滯」、「痰濕結聚」及「氣血失和」密切相關。外傷或創口癒合過程中,若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瘀血內停,加之體質偏頗(如陰虛火旺或氣虛濕盛),易使瘢痕組織過度增生,形成堅硬疙瘩。此外,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營衛不和,逆於肉理,乃生癰腫」,亦可解釋此症與經絡氣血失調的關聯。

臨床表現
肉疙瘩多呈淡紅或暗紅色,表面光滑無毛髮,質地堅硬,或伴隨瘙癢、刺痛感。其形狀大小不一,若生於關節處,可能妨礙活動功能。部分患者瘢痕會持續擴張,超出原傷口範圍,此屬「蟹足腫」之特徵,與現代醫學所述「瘢痕疙瘩」(Keloid)相似。

中醫治療

  1. 外治法

    • 軟堅散結:外用中藥如五倍子、牡蠣粉、芒硝等研末調敷,以化瘀消癥。
    • 熏洗療法:選用活血通絡藥材如紅花、桃仁、川芎煎湯熏洗,促進局部氣血流通。
    • 物理療法:古法亦用艾灸或火針點刺,以溫通經絡、散結消癥。
  2. 內治法
    依體質辨證用藥,如:

    • 血瘀型:以血府逐瘀湯加減,活血化瘀。
    • 痰濕型:用二陳湯合桃紅四物湯,化痰濕兼調氣血。
    • 氣虛型:補陽還五湯加減,益氣通絡以防瘢痕增生。

古籍記載
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瘢痕疙瘩,乃血瘀痰凝,結於皮肉之間。」強調此症需從氣血痰瘀論治。另《外科正宗》載有「黑布膏」外貼之法,以醋熬黑大豆成膏,敷貼患處,取其酸收軟堅之效。

肉疙瘩之治療需結合患者體質與病程長短,中醫強調「標本兼治」,外敷內服並行,以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