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肉疙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肉疙瘩,又名鋸痕症、肉蜈蚣、瘢痕疙瘩,是因傷造成局部組織增生形成瘢痕的俗稱。多因外傷、燒傷、手術刀口,或癰疽瘡癤傷口之愈合而肉芽組織增生所致,此症多由特異體質所形成。其形狀、部位因傷之不同而差異。疙瘩多色淡紅或暗紅,錶面光滑亮而不生毛髮;或兼有痛癢。若發生於關節部位,多可造成局部關節之功能部分障礙。可用外敷軟堅、熏洗、止癢或物理療法治療。
《外科正宗》卷三:“肉疙瘩,生於手足及身體諸處,如肉芽,色紅,癢痛,或生於刀傷處,或生於癰疽瘡癤處,或生於燒傷處,或生於跌打損傷處,或生於瘰癧處,或生於麻風處,或生於疥瘡處,或生於風疹處,或生於蟲咬處,或生於其他處,皆因氣血不和,經絡壅塞,或因風寒濕熱之邪,或因蟲毒之侵,或因外傷之損,或因內傷之積,或因飲食之不節,或因勞倦之過度,或因房事之不節,或因情志之不遂,或因其他原因,致使局部組織增生,結成肉疙瘩。”
《外科大成》卷三:“肉疙瘩,生於手足及身體諸處,如肉芽,色紅,癢痛,或生於刀傷處,或生於癰疽瘡癤處,或生於燒傷處,或生於跌打損傷處,或生於瘰癧處,或生於麻風處,或生於疥瘡處,或生於風疹處,或生於蟲咬處,或生於其他處,皆因氣血不和,經絡壅塞,或因風寒濕熱之邪,或因蟲毒之侵,或因外傷之損,或因內傷之積,或因飲食之不節,或因勞倦之過度,或因房事之不節,或因情志之不遂,或因其他原因,致使局部組織增生,結成肉疙瘩。”
《醫宗金鑒》卷十四:“肉疙瘩,生於手足及身體諸處,如肉芽,色紅,癢痛,或生於刀傷處,或生於癰疽瘡癤處,或生於燒傷處,或生於跌打損傷處,或生於瘰癧處,或生於麻風處,或生於疥瘡處,或生於風疹處,或生於蟲咬處,或生於其他處,皆因氣血不和,經絡壅塞,或因風寒濕熱之邪,或因蟲毒之侵,或因外傷之損,或因內傷之積,或因飲食之不節,或因勞倦之過度,或因房事之不節,或因情志之不遂,或因其他原因,致使局部組織增生,結成肉疙瘩。”
《醫林改錯》卷三:“肉疙瘩,生於手足及身體諸處,如肉芽,色紅,癢痛,或生於刀傷處,或生於癰疽瘡癤處,或生於燒傷處,或生於跌打損傷處,或生於瘰癧處,或生於麻風處,或生於疥瘡處,或生於風疹處,或生於蟲咬處,或生於其他處,皆因氣血不和,經絡壅塞,或因風寒濕熱之邪,或因蟲毒之侵,或因外傷之損,或因內傷之積,或因飲食之不節,或因勞倦之過度,或因房事之不節,或因情志之不遂,或因其他原因,致使局部組織增生,結成肉疙瘩。”
《醫宗金鑒》卷十四:“肉疙瘩,生於手足及身體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