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本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齒本

齒本為中醫解剖名詞,指牙齒之根本,即齒根所在之處,亦稱「牙頸」。《難經·五十八難》提及:「汗註不休,齒本槁痛。」意指若人體津液過度耗散(如大汗不止),則齒根失於濡養,可致乾枯疼痛。此論述體現中醫「齒為骨之餘」的理論,認為齒與腎、骨髓密切相關,其健康狀態反映腎氣盛衰及精血盈虧。

中醫理論中,齒本與經絡亦有聯繫。足陽明胃經「入上齒中」,手陽明大腸經「入下齒中」,故齒本病變常與脾胃功能失調相關。若胃火熾盛或大腸濕熱上攻,可致齒根腫痛、齦肉萎縮;而腎陰不足、虛火上炎,則易見齒本鬆動、隱痛不休。

歷代醫家對齒本之病機多從「腎主骨」及「陽明經熱」兩大方向論治。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,齒牙搖動者,多因「腎氣虛弱,骨髓不固」;而《醫學入門》則強調「牙床屬胃,齒根屬腎」,臨證需辨虛實,虛者補腎填精,實者清瀉陽明。

此外,齒本之榮枯亦與氣血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血氣皆少則無髭,血氣少則髭壞。」引申至齒本,若氣血不足,齒根失養,可致齒槁色夭。故養齒之道,除調理腎氣、清瀉胃火外,亦需顧護氣血,使齒本得充。

綜觀之,齒本在中醫體系中不僅為局部結構,更與臟腑、經絡、氣血相繫,其病候可為內在失衡之外顯,臨床辨治需整體參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