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肉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肉龜

中醫名詞釋義

肉龜,中醫病名,見於多部古典醫籍,主要有兩種釋義:

一、《證治準繩·瘍科》所述之肉龜

明代王肯堂《證治準繩·瘍科》卷四記載:「肉龜,即黃瓜癰也。」此症屬外科瘡瘍範疇,其特徵為:

  • 發於肌膚之間,形似龜背隆起
  • 局部腫硬如瓜,色紅或紫
  • 多因氣血瘀滯,痰濕凝結所致
  • 好發於背部、四肢等處

此症與現代醫學所稱的纖維瘤或某些皮下結節有相似之處,但中醫辨證強調其「形如龜背」的特徵性外觀。

二、《中國醫學大辭典》所述之肉龜

近代《中國醫學大辭典》另載肉龜為「發際瘡之別稱」,其特徵為:

  • 生於頸後髮際部位
  • 初起如粟米,漸大如豆
  • 色紅腫痛,甚則化膿
  • 多因風熱上攻或濕熱蘊結所致

此類病症與現代醫學的毛囊炎或癤病相似,中醫認為其發病與陽明、少陽經絡濕熱有關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理論認為肉龜的形成主要與以下病理機制相關:

  1.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或外傷導致氣機不暢,血行受阻,瘀血積聚成塊。
  2. 痰濕凝結: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聚而成痰,痰濕互結,阻於肌膚。
  3. 熱毒蘊結:外感熱毒或內生火熱,燔灼肌膚,腐肉成膿。
  4. 正氣不足:氣血虛弱,衛外不固,邪氣乘虛而入,留滯不去。

辨證分型

根據臨床表現,肉龜可分為以下證型:

  1. 氣滯血瘀型

    • 腫塊堅硬,推之不移
    • 色紫暗或青紫
    • 伴刺痛感,夜間加重
  2. 痰濕凝結型

    • 腫塊柔韌,邊界不清
    • 膚色如常或微黃
    • 伴胸悶脘痞,舌苔白膩
  3. 熱毒蘊盛型

    • 局部紅腫熱痛
    • 可伴發熱口渴
    • 甚則化膿潰破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肉龜遵循「辨證論治」原則,常用治法包括:

  1. 內治法

    • 氣滯血瘀者:行氣活血,化瘀散結,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
    • 痰濕凝結者:化痰散結,健脾利濕,方用二陳湯合消瘰丸
    • 熱毒蘊盛者:清熱解毒,消腫散結,方用五味消毒飲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初起未潰:外敷金黃散、玉露散
    • 已成膿者:切開引流
    • 潰後:用九一丹提膿去腐,生肌散促進癒合
  3. 針灸療法

    • 局部圍刺法
    • 遠端取穴如合谷、曲池等
    • 艾灸用於寒濕凝滯型

古籍記載

除《證治準繩》外,其他醫籍亦有相關記載:

  • 《外科正宗》提及「形如龜背」的腫物治療
  • 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論述髮際瘡的辨治
  • 《瘍科心得集》記載類似病症的臨床經驗

肉龜一症在中醫外科典籍中雖非大病,但其辨證治療體現了中醫「同病異治」的特色,臨床需根據具體表現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