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肉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肉肓

肉肓,又稱「膜原」,為中醫解剖結構之名稱,首見於《靈樞·脹論》:「此言陷於肉肓,而中氣穴者也。」其概念與三焦、腠理密切相關,屬人體組織間隙之深層結構,介於肌肉與臟腑之間,為氣血津液輸布之通道,亦為病邪內傳之途徑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解剖定位
    膜原(肉肓)分布於胸腹內臟之外、分肉之間,具體可分為:

    • 上焦膜原:位於膈上,與心肺相鄰。
    • 中焦膜原:包裹脾胃,為氣機升降之樞紐。
    • 下焦膜原:附於肝腎,與水道、精室相通。
  2. 生理功能

    • 通行氣血:膜原為衛氣運行之要道,與三焦共同調節營衛之氣。
    • 屏障作用:抵禦外邪,防止病邪直中臟腑,故《溫疫論》稱其為「半表半裏」之地。
    • 津液輸布:參與水液代謝,若膜原鬱滯,可生痰濕、瘀血。
  3. 病理意義
    外感溫疫或內傷雜病,常因邪伏膜原而致病,其特徵如下:

    • 寒熱往來:邪正交爭於半表半裏,見瘧疾、少陽病。
    • 胸膈痞滿:濕濁壅遏膜原,如達原飲證之「舌苔白厚如積粉」。
    • 積聚癥瘕:氣血瘀滯日久,形成腫塊,與現代醫學之筋膜、腹膜病變有相通之處。

古籍論述補充

  • 《醫林改錯》提出「膜原即人脂膜」,強調其形質屬性。
  • 《傷寒雜病論》雖未直言膜原,然少陽病之「胸脅苦滿」實與膜原氣機不暢相關。

肉肓(膜原)之說,體現中醫對人體微觀結構的獨特認知,臨床辨治時需結合氣化功能與病理特徵,方能精準用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