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肉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肉積

病證名,屬中醫「積聚」範疇,為「九積」之一,因過食肉類導致脾胃運化失常,形成積滯。《雜病源流犀燭·積聚症瘕痃癖痞源流》記載:「食肉過多成積,腹多膨脹,洩瀉疼痛也。」指出其臨床特徵為腹脹、泄瀉與腹痛,核心病機在於「肉食停滯,中焦壅滯」。

病因病機
肉類性質黏膩厚濁,過量攝入易超出脾胃運化能力,導致「脾失健運,胃失和降」。中醫認為「脾主運化水穀」,肉積滯留中焦,一方面阻礙氣機,形成腹脹;另一方面鬱而化熱,或生濕濁,下迫腸道則見泄瀉;若氣滯血瘀,可伴隨腹痛拒按。

辨證要點

  1. 食滯證候:脘腹痞滿、噯腐吞酸、嘔吐未消化肉食。
  2. 氣滯表現:腹脹如鼓、叩之悶響、矢氣臭穢。
  3. 濕熱夾雜:泄瀉物黏滯惡臭、肛門灼熱,舌苔厚膩或黃膩。
  4. 瘀阻徵象:久積不化可見刺痛固定、舌質暗紫。

治法與方藥
以「消食導滯、行氣化積」為主,依兼證加減:

  • 基礎方劑
    • 阿魏丸(《濟生方》):阿魏、山楂、神麴等,擅消肉積而破滯氣。
    • 小阿魏丸:輕症適用,側重理氣寬中。
    • 三稜煎元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以三稜、莪朮破血行氣,適用於積久成瘀者。
  • 隨證配伍
    • 濕熱盛:加黃連、黃芩清熱燥濕。
    • 氣滯甚:配伍木香、砂仁醒脾行氣。
    • 脾虛夾積:佐以白朮、茯苓健脾助運。

相關概念辨析
肉積與「食積」同屬積滯,但食積泛指各類飲食停滯,而肉積專指肉類所傷,其病理產物更易蘊生濕熱,病程中常見化熱傾向。古籍《醫學入門》亦提及:「膏粱之變,足生大疔」,提示肉積久蘊可能引發瘡瘍等變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