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肉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肉瘕
病名
肉瘕為中醫症瘕病之一,屬情志與飲食失調所致之病證。其名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症瘕病諸候》,載曰:「人有病常思肉,得肉食訖,又思之,名曰肉瘕。」意指患者對肉食異常渴求,食後仍慾念不減,反覆思食,形成病態之慾望。
病因病機
此病多因情志不遂、肝氣鬱結,或脾胃運化失常所致。中醫認為,肝主疏泄,若情志抑鬱,肝失條達,則氣機鬱滯,影響脾胃升降;脾胃虛弱則運化無力,水穀精微不得正常輸布,反生濕熱,內擾心神,故表現為對特定食物(如肉類)之強烈慾求。此外,過食肥甘厚味,亦可能助濕生熱,進一步加重此症。
臨床表現
患者主要表現為對肉食之異常貪戀,食後仍感不滿足,持續思食,甚則伴有脘腹脹滿、噯氣吞酸、口苦咽乾等症狀。長期可致形體消瘦或肥胖,兼見倦怠乏力、大便不調等脾胃失和之象。
鑑別診斷
肉瘕與「肉症」相似,然二者有別。肉症多因飲食不節,痰瘀積聚而成,以腹內結塊、固定不移為特徵;肉瘕則偏重情志與慾念異常,雖或見氣滯痰阻,然未必形成有形之積塊,而以功能失調為主。
治法
中醫治療以疏肝解鬱、健脾和胃為原則,佐以清熱化濕。常用方劑如逍遙散加減,以調暢肝脾;若濕熱偏盛,可合用平胃散或溫膽湯。針灸可取太沖、足三里、中脘等穴,以疏導氣機、調和脾胃。
文獻溯源
《諸病源候論》將此病歸於「症瘕」範疇,強調其與情志、飲食之關聯,後世醫家亦多從肝脾論治,並注重心理調攝。此病反映中醫「形神合一」之觀念,病理上結合臟腑功能與精神情志,體現整體辨證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