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肉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肉節
肉節為中醫解剖與針刺術語,指人體肌肉與骨節相連之處,屬經絡氣血輸布的重要部位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靈樞·邪氣藏府病形》,文中強調針刺時需精準取穴,若誤中肉節,非但療效不彰,反易致皮膚疼痛,故云:「刺此者,必中氣穴,無中肉節……中肉節則皮膚痛。」
中醫理論基礎
- 結構特性
肉節位於肌肉附著於骨節的交接處,此處筋膜纏繞,為經筋所繫。《黃帝內經》將人體分為「皮、肉、筋、骨」四層,肉節即屬「肉」與「骨」之間的過渡區域,氣血運行至此易受筋肉牽掣,若外邪侵襲或針刺失當,易引發局部氣滯血瘀。 - 與經絡的關係
十二正經之氣血通過肉節時,需依賴經筋的約束與導引。例如陽陵泉穴屬足少陽膽經,為筋之會穴,主治筋脈拘急,其定位需避開肉節,直達氣穴(經氣匯聚處),方能調暢筋脈。若針刺偏差,刺激肉節過度,反會擾亂衛氣,導致《內經》所言「皮膚痛」之候。 -
臨床意義
- 針刺要領:古法強調「得氣為度」,即針尖需抵達氣穴而非停留於肉節。肉節處組織緻密,強行深刺易傷及營血,甚則引發局部腫脹。
- 病理影響:若風寒濕邪滯留肉節,可阻礙經筋氣血,表現為關節周圍酸重疼痛,此類病症於《素問·痺論》歸為「肌痺」範疇。
古籍補充
《類經》註解「肉節」時指出:「肉有界分,節有隙會」,強調其為肌肉分界與骨隙交會之處。明代醫家張介賓進一步闡釋,針刺需「避其堅而就其脆」,即避開肉節的堅韌組織,直趨經氣充盈的穴道空隙。
綜觀之,肉節在中醫理論中既是解剖標誌,亦為針刺禁忌之所,其辨析體現了傳統醫學「天人相應」的細微觀察,與「以氣為先」的治療準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