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肉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肉疽
肉疽為中醫病名,屬陰疽範疇,首見於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。其文曰:「虛邪之中人也,灑淅動形,起毫毛而發腠理。其入深……有所結,中於肉,宗氣歸之,邪留而不去,有熱則化而為膿,無熱則為肉疽。」此段經文闡明肉疽之成因與病機。
病因病機
肉疽多因虛邪侵襲人體,初犯皮毛腠理,漸入深部,結聚於肌肉之中。宗氣匯聚以抗邪,若邪氣留滯不去,則依體質與病邪性質而分化:
- 有熱化膿:若患者體質偏熱,或邪氣鬱久化熱,則熱盛肉腐,化為膿瘍。
- 無熱成疽:若患者陽氣不足,寒邪凝滯,則氣血瘀阻,形成陰寒性質之肉疽,局部腫硬,皮色不變或暗沉,疼痛隱隱。
臨床表現
肉疽之特徵為局部腫塊,質地堅硬,邊界不清,發展緩慢。根據寒熱屬性不同,表現各異:
- 寒性肉疽:患處皮色如常或青紫,觸之冰冷,疼痛不甚,病程纏綿。
- 熱性肉疽:局部紅腫熱痛,漸至化膿潰破,膿液稠厚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肉疽,首重辨別寒熱:
- 寒證:以溫陽散寒、活血通絡為主,可用陽和湯加減。
- 熱證:以清熱解毒、托毒排膿為法,如仙方活命飲加減。
外治方面,可配合灸法或貼敷藥膏,寒證宜溫灸,熱證宜清熱消腫之藥外敷。
肉疽之辨治,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之思想,需審證求因,隨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