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肉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肉絕

病名,指肌肉嚴重衰敗枯竭之病症,首見於《脈經·診五臟六腑氣絕證候》:「病人肉絕,六日死。」其後《備急千金要方·脾臟》引扁鵲之言進一步闡述:「肉絕不治,五日死。何以知之?皮膚不通,外不得洩。」此症屬中醫「五絕」之一,與臟腑氣機衰敗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肉絕之症,根源於 脾臟氣絕。中醫理論中,脾主肌肉,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脾主身之肌肉。」足太陰脾經氣血衰竭,則肌肉失於濡養,表現為肌肉萎弱、皮膚枯槁,甚則功能喪失。

《千金要方》指出:「凡肉應足太陰,太陰氣絕則脈不營其肌肉。」脾氣絕則經脈無力輸布水穀精微,致肌肉失榮,進一步出現「唇反」之候——即口唇外翻、色澤晦暗,此為脾氣盡、肉先死之危象。

臨床表現

  1. 肌肉衰敗:形體極度消瘦,肌肉鬆弛無力,甚者萎縮。
  2. 皮膚異常:皮膚乾枯無澤,腠理閉塞,汗液不得外泄。
  3. 唇反氣盡:口唇外翻,色蒼白或青紫,為脾氣絕之徵。
  4. 預後判斷:古籍載「五日死」或「六日死」,提示病情危篤,臟氣將竭。

與「肉極」之關聯

肉絕與 肉極(《諸病源候論》稱「六極」之一)相關,然程度更深。肉極多為過勞傷脾、肌肉極度疲乏,尚屬功能失調;肉絕則為脾氣徹底衰竭,屬形質敗壞,預後極差。

理論延伸

此症體現中醫「形神一體」觀,肌肉狀態直接反映脾臟功能。《難經·二十四難》言:「足太陰氣絕,則脈不營其口唇。」進一步強調脾與肌肉、唇齒的關聯。後世醫家亦重視「有胃氣則生,無胃氣則死」,脾胃衰敗則肉絕,為疾病轉歸之關鍵。

肉絕之記載,不僅揭示古人對重症的觀察,亦反映中醫以臟腑為核心、外候推內變的診斷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