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肉枯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肉枯,中醫名詞,指肌肉乾枯萎縮。出自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。由外邪乘虛內侵,氣血衰少,肌肉失於濡養所致。見於虛勞、偏枯、痿、痹等病。

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:“肉枯,刺節。”

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:“肉枯,為氣血衰少。”

金匱要略·痿論》:“肉枯,為氣血衰少,肌肉失於濡養。”

肉枯的臨床表現為肌肉乾枯萎縮,皮膚粗糙,色澤暗淡,彈性差,可伴有疼痛、麻木、活動障礙等症狀。

肉枯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
  1. 外邪侵襲:外邪侵襲人體,可導致氣血衰少,肌肉失於濡養,出現肉枯的症狀。
  2. 內傷久病:久病傷及脾胃,脾胃失健,運化失司,導致氣血虧虛,肌肉失於濡養,出現肉枯的症狀。
  3. 先天不足:先天稟賦不足,氣血不足,肌肉失於濡養,出現肉枯的症狀。

肉枯的治療應以補益氣血、濡養肌肉為主。可選用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等補氣藥,當歸、熟地、白芍等補血藥,川芎、白芷、香附等活血化瘀藥,丹參、赤芍、桃仁等養血通絡藥,以增強機體抗病能力,改善氣血營養,促進肌肉生長。

肉枯的預防應注意以下幾點:

  1.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,避免情緒波動。
  2. 注意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3. 飲食要營養豐富,多吃蔬菜水果。
  4. 適當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。

肉枯是中醫的一個病症,主要表現為肌肉乾枯萎縮,皮膚粗糙,色澤暗淡,彈性差,可伴有疼痛、麻木、活動障礙等症狀。肉枯的病因主要有外邪侵襲、內傷久病、先天不足等。治療應以補益氣血、濡養肌肉為主。預防應注意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,注意勞逸結合,飲食要營養豐富,適當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