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肉枯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肉枯

證名,指肌肉乾枯萎縮之病態,首見於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。此證多因正氣虛弱,外邪乘虛內犯,或氣血虧耗,肌肉失於濡養所致,常見於虛勞、偏枯、痿證、痹證等疾病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侵襲:風、寒、濕、熱等外邪侵襲經絡,阻滯氣血運行,久則肌肉失養,漸至枯萎。
  2. 氣血不足:脾胃虛弱,化源不足,或久病耗傷氣血,肌肉不得濡潤,遂致枯瘦。
  3. 經絡瘀阻:氣滯血瘀,經脈不通,營衛之氣難以輸布,肌肉失於溫煦滋養。
  4. 肝腎虧虛:肝主筋,腎主骨,肝腎精血虧損,筋骨失養,連帶影響肌肉萎弱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或全身肌肉消瘦、乾枯,觸之鬆弛無力。
  • 伴隨肢體痿弱不用,或關節屈伸不利,甚則萎縮變形。
  • 若屬虛勞所致,可見面色萎黃、神疲乏力;若因痹證引起,則多兼見疼痛、麻木。

相關病證辨析

  • 虛勞:多因久病體虛,氣血陰陽俱損,肌肉失養而枯。
  • 偏枯:半身不遂,氣血瘀滯,患側肌肉萎縮無力。
  • 痿證:五臟失調,筋脈弛緩,肌肉萎弱不用。
  • 痹證:風寒濕邪痹阻經絡,氣血不暢,久則肌肉萎縮。

治法與調養

治療當辨明病因,虛者補益氣血、滋養肝腎;實者祛邪通絡、活血化瘀。常用方劑如補中益氣湯、八珍湯、虎潛丸等,隨證加減。針灸可取陽明經穴及局部阿是穴,以調和氣血,促進經絡通暢。

此證多屬慢性病變,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需結合整體辨證施治,以恢復肌肉濡養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