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肉里之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肉里之脈

肉里之脈為中醫經絡理論中的特定脈絡,首見於《素問·刺腰痛論》。其與腰痛症狀密切相關,屬陰維脈或陽維脈之範疇,歷代醫家對此脈之歸屬與循行部位見解不一,以下詳述之。

經絡歸屬與循行

  1. 王冰之註解
    唐代醫家王冰於《黃帝內經素問注》中提出,肉里之脈為少陽所生,實乃陽維脈氣所發。其循行部位在「太陽之外,少陽絕骨之後」,即足外踝直上絕骨之端,約同身寸之二分處,位於筋肉分間,為陽維脈氣所發之處。此處相當於陽輔穴所在,屬足少陽膽經。
  2. 張景岳之觀點
    明代醫家張景岳於《類經》中則認為,肉里之脈應屬足陽明胃經。此說與王冰不同,可能基於臨床所見腰痛與陽明經氣運行相關之證候。
  3. 張志聰之見解
    清代醫家張志聰則支持肉里之脈與足少陽膽經之陽輔穴相關,強調其位於絕骨之後,與少陽經氣相連,主司筋脈之調節。

臨床表現

根據《素問·刺腰痛論》,肉里之脈病變可致腰痛,且咳嗽時疼痛加劇,甚至引發筋脈拘急攣縮。此因少陽主樞,維脈維繫諸陽,若氣血不暢,則經筋失養,故見此證。

刺灸治法

原文提及「刺肉里之脈為二痏」,即於該脈所過之處針刺兩次。若依王冰與張志聰之說,可取陽輔穴;若從張景岳之論,或需考慮足陽明經穴。刺法宜疏調少陽、陽維之氣,以緩解筋急腰痛。

與其他經脈關係

肉里之脈與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少陽膽經相鄰,且陽維脈起於諸陽之交,故其病候常與此二經相關。少陽為樞,主半表半里,若氣機不利,可影響陽維脈之維繫功能,進而導致腰痛連及筋脈。

綜上所述,肉里之脈在中醫理論中涉及陰維、陽維及少陽經氣之運行,其具體歸屬雖有爭議,然皆不離「筋肉之間」與「腰痛筋急」之病機。歷代醫家之註解,皆為臨床辨證與取穴提供重要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