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肉理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肉理
肉理,又稱「肌腠」,出自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,為中醫解剖與生理學之重要概念,指肌肉與皮膚之間的紋理結構。其功能與氣血運行、衛外防邪密切相關,屬「腠理」範疇之一部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結構定位
肉理居於皮下肌肉層,為肌肉纖維間之細微隙縫,與「腠理」相通。《黃帝內經》視其為「三焦通會元真之處」,乃氣血津液輸布之通道,亦為外邪侵入之門戶。 -
生理功能
- 通行氣血:肉理為營衛二氣運行之徑路,若通暢則肌肉得養,皮膚潤澤。
- 調節開闔:隨人體陰陽變化而開合,汗液之排泄與體溫調節皆與其相關。如《靈樞·五癃津液別》言:「天暑衣厚則腠理開,故汗出。」
- 防禦外邪:肉理緻密可阻遏風、寒、濕等外邪,若疏鬆則易致病,《素問·痺論》稱「腠理疏,則邪氣入深」。
-
病理關聯
- 邪客肉理:外感病初期,邪氣多犯肌表,若滯留肉理,可致痠痛、拘急,甚則化熱成痺。
- 氣血失和:肉理壅塞則氣血不暢,見於痰濕瘀阻之證,如肌膚麻木、腫硬。
與其他概念之區別
- 腠理:廣義包含皮膚毛孔與肉理,主司開闔;肉理專指肌肉間紋理,偏重氣血輸布。
- 經絡:為氣血運行之主幹,肉理屬分支網絡,兩者共構「內連臟腑,外絡肢節」之系統。
肉理之概念,體現中醫「形神一體」之觀,臨床辨證時,察其疏密可知正氣虛實,為外感、內傷診治之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