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肉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肉淋
肉淋,又稱膏淋,為中醫淋證之一,屬「五淋」(氣淋、血淋、石淋、膏淋、勞淋)範疇。其名源於《諸病源候論·淋病諸候》所載:「淋而有肥狀似膏,故謂之膏淋,亦曰肉淋。」意指小便混濁如膏脂,或夾雜黏膩絮狀物,嚴重時可見尿道澀痛、排尿不暢等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肉淋多因下焦濕熱或脾腎虛損所致:
- 濕熱下注:過食肥甘厚味或濕熱外侵,蘊結膀胱,氣化不利,濁液不化,凝為膏脂而下泄。
- 脾虛氣陷:脾失健運,水穀精微不得輸布,反下流膀胱,與濕濁相混,形成膏淋。
- 腎虛不固:腎氣虧虛,固攝無權,精微外泄,或腎陰不足,虛火灼液成膏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小便混濁如米泔水,靜置後沉澱如膏脂,或夾有凝塊、絮狀物。
- 兼症:
- 濕熱證:尿道灼熱刺痛、口苦黏膩、舌紅苔黃膩。
- 脾虛證:小便頻數、面色萎黃、倦怠乏力、舌淡苔白。
- 腎虛證:腰膝酸軟、頭暈耳鳴、舌淡或紅少苔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肉淋需辨證施治:
- 濕熱下注:清利濕熱、分清泄濁,方用程氏萆薢分清飲(萆薢、石菖蒲、黃柏、茯苓等)。
- 脾虛氣陷:健脾益氣、升清固攝,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(黃芪、白朮、升麻、芡實等)。
- 腎虛不固:
- 腎陽虛:溫補腎陽,方用膏淋湯(熟地、山藥、芡實、龍骨等)。
- 腎陰虛:滋陰清熱,方用知柏地黃丸加減。
古籍論述
- 《醫宗必讀·淋證》指出:「膏淋者,小便如膏如脂。」強調其濁膩特性。
- 《張氏醫通》提出:「膏淋……此腎虛不能約制脂液而下流也。」點明腎虛為本。
肉淋之證,需結合四診詳辨虛實,濕熱者宜清泄,虛損者當補益,以恢復膀胱氣化與脾腎固攝之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