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肉瘤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肉瘤

病名
肉瘤為中醫瘤腫之一種,首載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十一。此症多因思慮過度,損傷脾氣,致脾失健運,氣機鬱結,痰濕凝聚,久而結聚成瘤。

病因病機
《外科正宗》指出:「脾主肌肉,憂思傷脾,脾氣不行,津液停聚,變為痰瘀,結於肌腠,發為肉瘤。」其病機關鍵在於脾虛氣鬱,痰濕內阻,氣血凝滯,積久成形。

臨床表現
肉瘤初起如桃李大小,漸次增大可至拳狀。其特徵為根基明顯,推之可移,質地堅實而柔韌,表面光滑,皮色如常,觸之無寒熱之感。此症生長緩慢,多無疼痛,若久而不治,可能逐漸增大,影響局部氣血運行。

辨證論治

  1. 健脾益氣:以補益脾氣為主,脾健則痰濕自化,常用四君子湯、六君子湯加減。
  2. 開郁化痰:兼以理氣化痰,疏通鬱結,可選用二陳湯合逍遙散,或加香附、鬱金等行氣之品。
  3. 軟堅散結:若瘤體堅實,可佐以浙貝母、牡蠣、夏枯草等軟堅散結藥物。

代表方劑

  • 歸脾湯加減:適用於思慮傷脾、氣血兩虛者,可酌加陳皮、半夏以化痰散結。
  • 海藻玉壺湯:若痰凝較甚,可配合此方以增強化痰軟堅之效。

外治與手術
傳統中醫以外敷消瘤膏、沖和膏等緩解局部結聚,然若瘤體較大或影響功能,古籍亦主張「以刀針去之」,相當於現代手術切除之法。此症與西醫所述之「肌纖維瘤」相似,多屬良性腫物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外科心法要訣》:「肉瘤者,脾家之病,由痰氣凝結而成。」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強調調理脾氣為治本之法,輔以行氣活血,則瘤體可漸消。

肉瘤之治,重在調理脾土,兼以化痰行氣,使氣血調和,則瘤患可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