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肉螻蛄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肉螻蛄
肉螻蛄為中醫病名,指鼻息肉之別稱,屬鼻科常見癥結。此病名形象描繪息肉形似螻蛄(俗稱土狗),贅生鼻腔,阻塞氣道,甚則影響呼吸與嗅覺功能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肉螻蛄多因肺脾功能失調,濕熱痰濁上蒸鼻竅,久聚成瘀,結為息肉。肺開竅於鼻,若肺氣壅滯,或風熱邪毒侵襲,可致氣血瘀阻;脾失健運則濕濁內生,上泛鼻竅,形成有形之贅物。此外,長期鼻淵(鼻竇炎)未癒,或風寒濕邪反覆刺激,亦可能誘發此症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鼻塞日久,嗅覺減退,鼻涕黏稠,或伴頭昏脹感。息肉較大者,可見鼻腔內贅生物突出,色多淡紅或灰白,表面光滑,觸之柔軟。若兼熱毒,則息肉色赤腫痛;若痰濕偏盛,則息肉綿軟、分泌物增多。
治療方法
中醫治療肉螻蛄,內治外治並重,以下為古籍記載與傳統療法:
- 外用方藥
- 《儒門事親》方:赤龍爪(地膽草)、苦丁香(瓜蒂)各三十枚,苦葫蘆子、麝香少許,研末後以紙捻蘸藥粉點息肉處,具腐蝕消贅之效。
- 辛夷消風散:辛夷、細辛、白芷等研末吹鼻,宣通鼻竅,散結消腫。
-
內服調理
- 清肺通竅湯:黃芩、桑白皮、辛夷清肺熱;陳皮、半夏化痰濕;配合丹參、赤芍活血散結。
- 健脾滲濕方:四君子湯加薏苡仁、蒼耳子,適用於脾虛濕盛型。
-
手術摘除
若息肉過大,藥物難消,古籍亦載有「鉤割法」,以特製器械摘除贅生物,術後再以藥末止血收口。
辨證要點
治療需分虛實:
- 實證:息肉色紅、鼻塞劇、涕黃稠,屬肺胃熱盛,治宜清熱解毒、化痰散結。
- 虛證:息肉色淡白、鼻塞反覆、涕清稀,多因肺脾氣虛,當益氣健脾、化濕通竅。
肉螻蛄一症,反映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辨證論治」特色,結合局部用藥與全身調理,以達標本兼治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