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肉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肉人」詳解
肉人之定義
「肉人」乃中醫體質分類之專有名詞,特指皮肉結實豐滿、體型魁梧之人。《靈樞·衛氣失常》明確記載:「肉人者,上下容大。」此處「上下容大」意指軀幹與四肢皆顯壯碩,整體呈現均勻之豐滿狀態,與單純肥胖有所區別。
三型體質之分類
中醫古典文獻將體型肥壯者分為三類:
- 膏人:脂肪堆積明顯,尤以腹部為甚,所謂「縱腹垂腴」之態
- 肥人:體脂豐厚但分布較均勻,肌肉相對鬆軟
- 肉人:肌肉結實飽滿,體格壯碩而脂肪比例適中
此分類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為中醫體質學說之重要基礎,反映古人對人體形態與內在生理聯繫之深刻觀察。
經絡氣血特徵
從經絡理論觀之,肉人之形成與陽明經氣血旺盛密切相關:
- 足陽明胃經多氣多血,主司肌肉之充養
- 手陽明大腸經氣血充盈,影響體表之充實度
- 此類體質者常見經脈寬大,腠理緻密而汗孔粗顯
《靈樞·逆順肥瘦》指出:「廣肩腋,項肉薄,厚皮而黑色,唇臨臨然,其血黑以濁,其氣澀以遲。」部分特徵與肉人體質相吻合。
臟腑生理基礎
肉人之體質特徵與特定臟腑功能狀態相關聯:
- 脾胃強健:運化水穀精微之功能旺盛,肌肉得以充分滋養
- 肺氣充足:主皮毛之功用彰顯,使皮肉緊實有彈性
- 肝血充沛:肝主筋,血足則筋膜強健,支撐肌肉結構
此類體質者多見消化吸收功能良好,食慾旺盛而代謝效率高,故能維持結實體態。
病理傾向
雖肉人體質一般較為強健,然從中醫「形氣相應」理論推之,仍有特定病理傾向:
- 易患氣分實熱證候,如陽明經證
- 可能出現痰瘀互結病機,因肌肉豐厚,氣血運行稍有阻滯則易成瘀
- 關節負荷較大,年老易現筋骨痺痛
《金匱要略》提及:「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」,雖非專指肉人,但部分體態特徵相似者,亦須注意過盛轉衰之變。
診斷學意義
在四診應用上,肉人體質有特殊診察要點:
- 望診:肌肉隆起明顯,體毛分布濃密,行動穩重有力
- 切診:脈象多見實大,按之有力;肌肉觸診彈性佳,皮下脂肪層適中
- 問診:多有耐勞力強、食量大、怕熱等自覺症狀
此類體質辨識對臨床「因人制宜」治療原則具指導價值,古代醫家常用以預測疾病轉歸與藥物反應。
歷史淵源與發展
「肉人」概念可追溯至先秦時期,《黃帝內經》集其大成,後世醫家多有發揮:
- 《醫宗金鑒》將體型與八綱辨證結合
- 清代《醫林改錯》補充肌肉豐滿者之氣血運行特點
- 近現代中醫體質學說將此歸類為「痰濕質」或「氣血充實質」之亞型
此概念反映中醫「形神一體」、「司外揣內」之思維特色,至今仍指導臨床實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