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肉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肉爍
肉爍為中醫證名,指因陽熱亢盛,長期煎熬津液,導致肌肉逐漸消瘦之病證。此證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如《素問·皮部論》云:「熱多則筋弛骨消,肉爍(月囷)破,毛直而敗。」意指熱邪過盛,耗傷陰津,使筋骨鬆弛、肌肉消削,甚至皮膚乾枯、毛髮直豎而無澤。
《素問·逆調論》進一步闡述其病機:「人有四支熱,逢風寒如灸如火者何也?岐伯曰:是人者,陰氣虛,陽氣盛,……逢風而如灸如火者,是人當肉爍也。」指出此證多因陰虛陽亢,體內陰液不足,陽熱之氣偏盛,復感風邪,則外熱與內熱相搏,猶如火灼,致使肌肉消爍。
病因病機
- 陰虛陽亢:素體陰液虧虛,或久病耗傷陰精,陰不制陽,虛熱內生,灼傷津液,肌肉失養而漸消瘦。
- 熱邪熾盛:外感熱邪或內生鬱熱,熱毒熾盛,耗氣傷津,致使肌肉消爍。
- 風熱相搏:陰虛內熱之體,復感風邪,風火相煽,加重津液耗損,加速肌肉消削。
臨床表現
- 形體消瘦,肌肉鬆弛或萎縮。
- 四肢煩熱,遇風則熱感加劇,如灸如火。
- 皮膚乾燥,毛髮枯槁無澤。
- 或伴見口渴、煩躁、盜汗等陰虛內熱之象。
相關疾病
此證常見於虛勞、消渴(類似現代糖尿病之陰虛燥熱型)、肺痿(肺熱葉焦,肌肉消瘦)等病證。
中醫理論延伸
肉爍與「消癉」「羸瘦」等證有相似之處,但更強調陽熱亢盛、津液耗傷之病機。《靈樞·五變》提及「五臟皆柔弱者,善病消癉」,說明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調養失當,易致陰虛內熱,發展為肉爍。治療上,當以清熱養陰、滋液潤燥為主,如選用知柏地黃丸、沙參麥冬湯等方劑,以滋陰降火,緩解肌肉消爍之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