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肉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肉脫

肉脫,指肌肉極度削瘦,形如脫盡之狀,為中醫描述形體衰敗之重要證候。此名首見於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,多與臟腑精氣耗竭相關,屬虛損重症之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  1. 久病耗傷
    長期疾患纏綿,氣血陰陽俱損,肌肉失於濡養。如肺癆、消渴等慢性病,漸致形銷骨立。
  2. 精血內竭
    肝腎精血虧虛,筋骨失充,肌肉無以附著。《靈樞·決氣》云:「精脫者,耳聾;肉脫者,皮枯。」可見於痿證後期,肢體萎弱不用。
  3. 中氣衰微
    脾胃氣虛,運化無權,水穀精微不得布散,四肢百骸失養。如《脾胃論》所述:「脾胃虛則九竅不通,形骸消瘦。」

臨床表現

  • 形體極度消瘦,肌肉萎縮,皮膚鬆弛如囊,骨骼凸顯。
  • 常伴面色枯槁、神疲氣短、毛髮焦脆等精氣不足之象。
  • 於虛勞、痿證及危重病末期多見,如「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」(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)之描述。

相關典籍論述

  • 《難經·十四難》將「肉脫」列為「五損」之一,謂「損其脾者,調其飲食,適其寒溫」,強調脾胃調攝之要。
  • 《醫宗必讀》指出:「瘦人多火,瘦人肉削,陰虛之候也。」提示陰虛火旺亦可致肌肉消爍。

肉脫一證,反映臟腑精氣衰敗,多屬疾病深重階段,其辨治需究根本,分陰陽氣血之虛而調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