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肉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肉痿
病證名,屬痿證之一,亦稱脾痿。指因脾氣鬱熱或濕邪困阻,導致肌肉失養而出現的萎弱麻痹之證。
病因病機
- 脾氣熱:脾主肌肉,若脾經鬱熱,耗傷津液,則胃燥而渴,肌肉失於濡養,故見麻木不仁,甚則痿弱不用。《素問·痿論》云:「脾氣熱,則胃乾而渴,肌肉不仁,發為肉痿。」
- 濕邪困脾:久居濕地,或飲食不節,濕邪內蘊,困阻脾陽,氣血運行不暢,肌肉受濕邪浸漬,遂成痹而不仁之證。《素問·痿論》亦指出:「有漸於濕,以水為事,若有所留,居處相濕,肌肉濡漬,痹而不仁,發為肉痿。」
臨床表現
- 肌肉痿軟無力,麻木不仁
- 口渴引飲,胃納不佳
- 嚴重者四肢沉重,活動受限,甚至痿廢不用
- 舌苔多膩,脈象濡緩或滑數
治法方藥
- 清熱化濕:適用於濕熱蘊脾者
- 川連枳殼湯:清熱燥濕,理氣和中
- 瀉黃散:瀉脾胃伏火,適用於脾熱口燥、肌肉不仁
- 梔連平胃散:清熱燥濕,健脾和胃
- 健脾滲濕:適用於脾虛濕盛者
- 二術二陳湯:健脾化痰,滲濕通絡
- 梔連二陳湯:清熱化痰,和胃利濕
- 補益脾胃:後期調理可用霞天膏,以牛肉熬製,補脾益氣,強健肌肉
相關理論
肉痿與五痿(筋痿、脈痿、肉痿、皮痿、骨痿)密切相關,其中脾與肌肉相應,故病機多責之於脾。治療上除清熱化濕外,亦需注重調理脾胃功能,以助氣血生化,濡養肌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