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齒,又稱牙,在口腔內具有咀嚼食物的重要功能。根據《靈樞》的記載,齒長約佔脣部九分。齒被視為骨頭的一部分,是骨頭終結的地方。在《太平聖惠方》中也提到,齒是骨頭的榮華。

從中醫的角度來看,齒與足少陰腎經有關。腎主管骨骼,齒則是骨骼的剩餘物,也是由腎提供養分的髓質。齒的健康與腎的功能密切相關,腎功能正常時,齒齦堅固,腎功能虛弱時,齒齦會出現浮動現象。如果腎有熱症,可能會引起齒痛。

齒分為上下兩部分,上齒與足陽明脈相連,下齒與手陽明脈相連。這些脈絡與上、下齒有所關聯,這也是《靈樞.經脈》中所述的。

另外,《外科大成》中提到,當門為齒,上齒與督脈相關,下齒與任脈相關。兩側的牙齒與足陽明胃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相連。牙齒是標誌著腎的骨頭,牙齒的生長就像木材插入土壤一樣。

在歷代醫學家對齒的解剖位置、經絡屬性和生理功能的認識中,齒在疾病診斷和預後判斷上具有重要價值。《葉香巖外感溫熱篇》中提到:診斷溫熱病時,要觀察舌頭的後端,同時也需要檢查牙齒。因為牙齒是腎的剩餘物,牙齦則與胃的經絡相連,熱邪會導致胃津的乾燥和腎液的耗損。如果牙齒呈現乾燥如石的狀態,表示胃的熱量非常嚴重。如果牙齒呈現枯骨的顏色,表示腎液已經耗竭,治療上會非常困難。如果牙齒的上半部分濕潤而下半部分乾燥,則可能是心火過旺的表現。

綜上所述,齒在中醫診斷和疾病分析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