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肉蜈蜂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肉蜈蜂
肉蜈蜂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癰疽之一類,因其潰後腐肉形似蜈蜂而得名。此證首載於清代《外科真詮》卷上,多發於大腿內側,因風濕之邪鬱積,阻滯經絡,致氣血凝滯而成。其特徵為患處皮色如常,不顯紅腫,然痛勢劇烈,觸之尤甚。待膿成潰破後,可見敗壞之腐肉,狀若蜂巢,故以「蜈蜂」喻之。
病因病機
此病多因患者正氣不足,外感風濕邪氣,內蘊濕熱,二者搏結於肌腠之間,致使氣血運行不暢,經絡壅滯。氣滯則脹,血瘀則痛,故見局部疼痛劇烈;然因濕性黏滯,纏綿難化,故初起皮色不變,亦無明顯紅腫。若久而不治,熱毒腐肉成膿,則潰後見敗腐之狀。
辨證論治
-
初起未潰:
- 內治:宜活血散瘀、消腫止痛,可用《外科真詮》所載「黃芪內消湯」為主方。該方以黃芪益氣托毒,配合當歸、赤芍活血,金銀花、連翹清熱解毒,佐以陳皮、甘草理氣和中,共奏消散之效。
- 外治:可外敷「五虎丹」,取其攻毒散結之力,以遏病勢。
-
已潰腐存:
- 膿成潰後,腐肉未脫者,當以化腐生肌為要,外用「五五丹」提膿祛腐,促使壞死組織脫落。
- 腐盡新生:待腐肉盡去,瘡面潔淨,可改用「生肌散」外敷,助其生肌收口。
補充說明
此證與一般癰疽不同,其特異處在於「隱痛而皮色不變」,易與陰疽或痰核混淆,然陰疽多屬寒痰凝滯,而肉蜈蜂則偏於濕熱瘀阻,臨床需細辨之。此外,治療時需注重調理氣血,因氣行則血行,血行則瘀散,可酌情加入香附、川芎等行氣活血之品,以增療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