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肉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肉行之證候探析

定義與病因
肉行,屬中醫奇疾範疇,首載於《續名醫類案·奇疾門》。其病機主因「血枯」而復感時行疫氣,正虛邪湊,氣血失榮,肌腠失養,故見肌膚異狀——按壓局部則肌肉堆聚,鬆手後復如常態。此證多伴頭痛發熱、惡心口渴、神昏嗜寐、四肢倦怠等外感內傷交雜之候,屬本虛標實之病。

病機與辨證

  1. 血枯為本:患者素體陰血虧虛,肝腎不足,精血不能濡養經絡肌膚,正氣內弱則易感外邪。
  2. 疫氣為標:天時不正之氣(如風熱、濕濁等時邪)乘虛內襲,鬱於肌表,阻滯氣血,故見肌膚異常隆起。
  3. 虛實夾雜:血虛則燥熱內生,外邪化火,上擾清竅則神昏頭痛;津液不布則口渴;中焦失和則惡心;氣血不充四肢故乏力。

治法與方藥
治宜「滋血透邪」,以補血填精為本,佐以疏風透表:

  • 主方:以熟地黃、當歸補血和營;何首烏、枸杞子滋養肝腎,填精固本。
  • 佐藥:酌加羌活、防風等風藥,輕揚宣散,引邪外出,兼能疏通經絡。若熱象明顯,可加金銀花、連翹清透疫毒;若濕重苔膩,佐以藿香、佩蘭化濁和中。

古籍補充
《黃帝內經》言: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」肉行之證正合此理,血枯為發病基礎,外邪為誘因。清代醫家亦強調「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」,故本方以養血為主,風藥為輔,標本兼顧,契合病機。

鑑別診斷
需與「風疹」「痰核」等證區別:風疹多屬風熱客表,皮損遊走不定;痰核則因痰凝結聚,觸之質硬。肉行特異在於肌肉按壓變形,且伴血虛見證,可資辨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