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肉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肉癭
肉癭為癭瘤之一種,首載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十五。其成因多與情志內傷、飲食失調相關,尤以郁結傷脾為關鍵。脾主運化,脾氣鬱滯則津液輸布失常,聚而生痰,痰氣互結於頸前,遂成腫塊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特徵:頸部單發或多發腫塊,形如覆盤,表面光滑,邊界清晰。皮色如常,觸之柔軟者似棉,堅硬者如饅頭,按之不痛,生長緩慢,久不破潰。
- 全身症狀:重症者或兼見心悸胸悶、多汗煩躁、情緒不寧等,此因痰氣鬱久化熱,擾及心神,或影響肝氣疏泄所致。
病機分析
中醫認為,本病與肝、脾二臟關係密切。情志抑鬱則肝失條達,氣機不暢;飲食不節則脾虛生濕,痰濁內蘊。痰氣交阻,循經上逆,結於頸部任脈、陽明經所過之處,形成肉癭。若痰氣鬱而化火,可耗傷陰液,進一步引發陰虛火旺之證。
治法與方藥
-
內治
- 主方:以「海藻玉壺湯」為代表,方中海藻、昆布化痰軟堅,青皮、陳皮理氣解郁,貝母、半夏散結消痰,佐以當歸、川芎活血通絡。若兼心煩易怒、口苦者,可加梔子、黃芩清肝瀉火;若見氣短乏力,則加黃耆、白朮健脾益氣。
- 變證加減:痰瘀互結者,合用「桃紅四物湯」;陰虛火旺者,配「天王補心丹」滋陰安神。
-
外治
- 初起可外敷「陽和解凝膏」溫通散結,或摻「桂麝散」以增強活血透絡之效。
對應西醫疾病
此證與西醫「甲狀腺腺瘤」、「結節性甲狀腺腫」等病相似,然中醫治療著重整體調理,針對痰氣鬱結之本,非僅消腫塊之標。
古籍佐證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癭瘤多由外感六淫,榮衛氣血凝郁,內因七情憂恚,痰氣鬱結而成。」進一步闡明內外因交互致病之機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