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肉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肉蒸

病證名,出自《諸病源候論·虛勞骨蒸候》,為「五蒸」之一,亦屬「二十三蒸」範疇。其病根在脾,屬虛勞骨蒸病證的一種,以熱邪內蘊、氣血耗傷為主要病機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體熱如火,肌膚灼熱,煩躁不安而無汗;脾胃運化失常,故心腹鼓脹,進食後易生嘔逆;熱邪下迫,則小便赤如血色,大便秘澀不通。若蒸熱熾盛,可進一步出現身腫、目赤,夜臥難安等症,反映熱毒壅滯、氣血逆亂之象。

病機分析
「肉蒸」與脾關係密切。脾主肌肉,司運化,若久病虛勞或熱邪內伏,脾陰受灼,運化失職,則津液不布,濕熱內聚,形成「蒸」病。其熱非外感,乃由內生,纏綿難解,漸耗陰血,甚則波及他臟。《諸病源候論》言其「根在脾」,強調脾胃功能失調為本,熱象為標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  1. 五蒸:為五種虛勞熱病之統稱,除肉蒸外,尚有骨蒸、脈蒸、髓蒸、血蒸,分屬五臟病變。
  2. 二十三蒸:隋唐醫家進一步細分蒸病為二十三類,涵蓋臟腑、氣血、津液等層面,反映古醫對虛勞熱證的細緻辨證。

治法探討(略述病機對應):
歷代醫家對「蒸」病多從滋陰清熱、健脾化濕論治,如《外臺秘要》載黃連解毒湯、青蒿鱉甲湯等方,清熱透邪兼顧養陰。然具體用藥須依證候加減,如熱盛傷絡之小便赤,可佐涼血之品;腹脹嘔逆,則需調和中焦氣機。

文獻溯源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《千金要方》《醫宗金鑑》等亦論及此證,多歸於「虛勞」「熱病」範疇,提示其與慢性消耗性疾病相關,治療需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