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肉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肉症

肉症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飲食不節或氣血瘀滯,導致體內結塊堅硬、固定不移之病症。其成因多與痰瘀互結、氣滯血瘀相關,臨床表現可分為兩類:

  1. 飲食積滯型
    見於《備急千金要方·肝臟》,因過食肥甘厚味,尤其肉類無度,致使脾胃運化失常。痰濕與食滯膠結於脘腹,日久化熱,形成堅硬結塊,觸之不移。此類患者多伴隨脘腹脹滿、噯腐吞酸、舌苔厚膩等痰食積滯之象。
  2. 婦人血瘀型
    載於《肘後備急方·治卒心腹症堅方》,主因衝任失調,氣血瘀滯於下焦。症見臍下結塊,大如杯升,按之堅硬如石,月經閉阻不通,形體消瘦,面色晦暗。此屬「癥瘕」範疇,與現代醫學所稱子宮肌瘤、卵巢腫瘤等部分病症相似,病機關鍵在於肝鬱氣滯、瘀血內停。

病理機轉
中醫認為,肉症的形成與「痰、瘀、滯」密切相關。痰濕凝結阻遏氣機,氣滯則血行不暢,久而成瘀;瘀血與痰濁互結,積聚成形。其病位多在肝脾,因肝主疏泄,脾主運化,二者功能失調則氣血津液運行受阻,釀生有形之邪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觸診特徵:結塊固定不移,質地堅硬。
  • 兼症:飲食型多見脾胃濕熱;婦人型常伴經閉、脅痛、舌紫暗等瘀血徵象。
  • 舌脈:舌質多暗紫或有瘀斑,脈象沉澀或弦滑。

相關典籍延伸
《諸病源候論》進一步闡述「癥瘕」之別:「癥者,由寒溫失節,臟腑氣虛,而飲食不消,聚結在內,漸染生長,塊段盤牢不移動者,是癥也。」說明肉症屬「癥」的範疇,強調其病性頑固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亦提出「積聚之病,凡飲食、血氣、風寒之屬皆能致之」,指出外邪與內傷交互為病的複雜性。

肉症的治療需依證型立法,如飲食積滯者宜消食導滯、化痰散結,方用保和丸合二陳湯加減;血瘀成癥者則需活血化瘀、軟堅散結,可選桂枝茯苓丸或大黃䗪蟲丸化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