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如華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如華」詳解

「如華」為脈學術語,其中「華」通「花」,用以形容脈象輕浮柔軟,猶如草木之花般虛弱飄忽。此術語首見於《素問·大奇論》,原文載:「脈至如華者,令人善恐,不欲坐臥,行立常聽,是小腸氣予不足也。」唐代醫家王冰注釋曰:「脈至如華,謂似華虛弱,不可正取也。」意指此脈象浮泛無力,難以清晰把持,反映正氣虛衰之候。

脈象特徵與病機分析

  1. 形態特徵

    • 如華之脈輕浮於表,按之微弱似有若無,猶如花瓣觸手即散。
    • 其脈勢缺乏根底,與「浮脈」之輕取即得、重按稍減不同,更顯虛浮不斂之態。
  2. 臨床意義

    • 《素問》指出此脈與「小腸氣予不足」相關。小腸屬手太陽經,主受盛化物,其氣不足則陽虛內擾,症見驚恐不安、坐臥不寧,甚則幻聽(「行立常聽」)。
    • 從臟腑論,此脈多責之心腎陽虛。心與小腸相表裡,心陽不振則小腸泌別失職;腎陽虧虛則不能溫煦太陽經脈,致氣化無力,脈失充養。
  3. 鑑別診斷

    • 與「散脈」區別:散脈亦浮大無根,但散亂不齊,主元氣離散;如華脈雖虛浮,尚具微弱連續性,屬陽氣虛而未絕。
    • 與「濡脈」區別:濡脈細軟浮小,主濕困或氣血兩虛;如華脈更強調「虛浮無根」,專責陽氣衰微。

理論延伸

  • 與「五臟應象」關係:脈如草木之花,契合「肝木」之象。肝主疏泄,若肝血虧虛不能涵陽,可致虛陽浮越而現此脈,兼見眩暈、肢顫等風動之候。
  • 後世醫家發揮:清代《脈理求真》進一步闡釋:「華脈虛飄,真氣不藏」,提示此脈可見於久病耗傷、真陽外越之危候,需結合四診合參。

此脈象臨床雖較罕見,但深具辨證價值,體現中醫「取象比類」之思維,亦反映《內經》以脈象預測病機轉歸的獨特視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