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濡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濡脈
脈象特徵
濡脈為中醫脈象之一,其特徵為脈位浮淺,脈形細軟,搏動輕柔。輕按即得,重按則減弱或隱而不顯。《脈經》形容其「如帛衣在水中,輕手相得」,意指濡脈如絲帛浸水,輕觸可覺其柔軟細滑;《脈訣匯辨》進一步闡述:「濡者,即軟之象也。必在浮候見其細軟,若中候、沈候,不可得而見也。」強調此脈僅在浮取時明顯,中取、沉取時難以察覺。
形成機理
濡脈的形成與氣血陰液不足或濕邪內蘊密切相關:
- 陰血虧虛:久病體虛、失血過多或津液耗傷,導致脈道失充,血行無力,故見脈細軟無力。
- 濕邪困阻:濕性黏滯,易阻遏氣機,濕邪外襲或內生時,陽氣被鬱,脈氣不揚,呈現浮而柔軟之象。
臨床意義
濡脈主虛證與濕證,常見於以下情況:
- 虛證:如脾虛氣弱、心血不足、久病陰傷等,因氣血不能充盈脈道,故脈來濡弱。
- 濕證:濕邪侵襲肌表或內停脾胃時,陽氣受遏,脈氣不暢,表現為濡脈,多兼見頭身困重、胸悶納呆等症。
鑑別診斷
濡脈需與相似脈象區分:
- 弱脈:沉取方得,細軟無力,主氣血俱虛,與濡脈之浮取即得不同。
- 微脈:極細極軟,似有若無,主陽氣衰微,較濡脈更為虛弱。
- 細脈:脈細如線,但可現於浮中沉三部,不限定於浮位。
典籍記載
歷代醫家對濡脈多有論述,除《脈經》與《脈訣匯辨》外,《瀕湖脈學》亦提到:「濡脈浮柔按似無,浮細如綿水上浮。」進一步描述其輕浮綿軟之態。
濡脈作為浮細軟的複合脈象,需結合四診合參,方能準確辨識其背後的病機與證候本質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