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濡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濡泄,中醫病名。指濕盛傷脾的泄瀉。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:「歲水不及,濕乃大行,……民病腹滿身重,濡泄寒瘍流水……」又稱濡泄、濕瀉、洞泄、脾虛泄。

《衛生寶鑒·泄痢門》:「《內經》雲:濕勝則濡泄。……夫脾為五臟之至陰,其性惡寒濕。今寒濕之氣內客於脾,故不能裨助胃氣,腐熟水谷,致清濁不分,水入腸間,虛莫能制,故洞泄如水,隨氣而下,謂之濡泄。法當除濕利小便也。對金飲子主之。」

《雜病源流犀燭·泄瀉源流》:「惟濡泄一症,又名洞泄,乃為濕自甚,即脾虛泄也。由土虛不能制濕,腸胃不固,濕反勝而成病,故脈遲而緩,小便不利,身重,腹不痛,腸鳴漉漉,所下多水。宜四苓湯加二術、胃苓湯加草蔻。」

參見洞泄、濕瀉條。

濡泄的病因病機是由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濕,水濕內停,泛溢腸道,導致泄瀉。濡泄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腹瀉清稀,量多,色白,質稀,不臭,伴有腹痛、腹脹、食欲不振、噁心、嘔吐、大便不成形、小便不利等症狀。濡泄的治療方法以健脾利濕為主,可用四君子湯加減。濡泄的預防方法包括飲食調節、起居調養、情志調理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