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濡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濡瀉,病名。《素問.陰陽應象大論》:「濕勝則濡瀉。」又稱濡泄、濕泄、洞泄。參見各條。
濡瀉是指由於濕邪過盛,阻遏氣機,使膀胱氣化失司,水液不能正常排泄,從而出現小便頻數、清長、量多、不禁等症狀的一種病證。
濡瀉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:
- 外感濕邪:由於外界濕邪侵襲人體,內外合邪,導致濕邪內生,阻遏氣機,使膀胱氣化失司,從而出現濡瀉的症狀。
- 內生濕邪:由於脾胃功能失常,運化失調,水濕內停,下流膀胱,阻遏氣機,從而出現濡瀉的症狀。
濡瀉的臨床表現主要有:
- 小便頻數、清長、量多、不禁。
- 尿色清亮,透明如水。
- 尿中有泡沫。
- 腰酸、腿沉、全身乏力。
- 食欲不振,噁心、嘔吐。
- 大便溏薄。
- 舌苔白膩。
- 脈滑或濡。
濡瀉的治療以健脾利濕、行氣化水為主。常用方藥有:
- 大棗:由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甘草、白術、生薑、大棗組成。具有健脾和胃、燥濕化痰、利水消腫的功效。
- 五苓散:由豬苓、茯苓、澤瀉、白朮、桂枝組成。具有利水滲濕、健脾和胃的功效。
- 通草白朮湯:由通草、白朮、茯苓、澤瀉、豬苓、桂枝組成。具有利水滲濕、健脾和胃的功效。
濡瀉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-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,注意個人清潔。
- 不吃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-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- 避免過度勞累,保持心情舒暢。
濡瀉是一種常見的泌尿系統疾病,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