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蠕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蠕蠕」詳解
蠕蠕之定義
「蠕蠕」一詞在中醫典籍中用以形容脈象柔和之狀,出自《素問·三部九候論》:「蠕蠕然者不病。」此處「蠕蠕」乃描述健康脈象之特徵,意指脈搏柔和、滑利而勻和,如同蟲類緩慢爬行之態。
古籍註解
唐代王冰對此註解云:「氣和故也。」指出蠕蠕之脈象乃因體內氣血調和所致。明代張介賓於《類經》中進一步闡釋:「蠕蠕,蟲行貌。謂其軟滑而勻和也,是謂不病之脈。」此註解形象地將健康脈搏比擬為蟲類爬行時柔軟滑順、節律均勻之態。
中醫脈象學中的意義
在中醫脈診體系中,「蠕蠕」代表一種理想的生理脈象,具有以下特徵:
- 柔和度:脈來去和緩,指下感覺柔軟而不僵硬
- 滑利度:脈搏流利順暢,無澀滯之感
- 勻和度:脈率均勻,節律整齊,無忽快忽慢之象
- 力度適中:不浮不沉,不遲不數,力度恰到好處
此種脈象反映人體氣血充盈、陰陽平衡、臟腑功能協調之健康狀態。
與其他脈象之比較
「蠕蠕」脈與其他常見脈象有明顯區別:
- 弦脈:如按琴弦,端直以長,多主肝鬱氣滯
- 滑脈:如珠走盤,流利圓滑,主痰飲、食滯或妊娠
- 澀脈:往來艱澀,如輕刀刮竹,主氣滯血瘀
- 緊脈:如牽繩轉索,緊張有力,主寒證、痛證
「蠕蠕」脈則處於中庸平和之態,無上述特殊病脈之特徵。
生理基礎
從中醫理論分析,「蠕蠕」脈象的形成依賴於:
- 心氣充沛:心主血脈,心氣充足則脈動有力而柔和
- 氣血調和:氣為血帥,血為氣母,二者協調則脈象勻和
- 經脈通暢:經脈無瘀阻,氣血運行無礙
- 臟腑平衡:五臟功能協調,無偏盛偏衰
臨床意義
「蠕蠕」脈象在中醫診斷中具有重要價值:
- 判斷健康狀態:出現蠕蠕脈多提示身體無明顯病變
- 評估預後:病中見此脈象,常為病情好轉之兆
- 辨別體質:平和質者多見此脈象
- 指導治療:治療後脈象趨向蠕蠕,可視為療效佳良
現代詮釋
從現代醫學角度理解,「蠕蠕」脈象可能對應於:
- 正常竇性心律
- 適中的血管彈性
- 良好的末梢循環
- 平衡的自主神經功能
然中醫脈診之「蠕蠕」更強調醫者指下的綜合感覺,非單一生理指標可完全對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